2009年5月,王菲在陕西法门寺演唱《心经》时,一袭白色长衣,双手合十,妆容清淡,衣着干净整洁,四周满是席地而坐的诵经僧侣,全体舞台画面仿佛菩萨从天而降;而歌曲后半部分佛教乐器及现场僧众梵呗诵经的利用,大大降落了歌曲的娱乐、盛行音乐成分,营造了一种严明的宗教仪式氛围。这样的意境,既传达了经文的理念,又直抵听众内心深处,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次闻”的空灵之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菲版的《心经》一经问世,就得到广大歌迷们的喜好,很多人都把它当做车载音乐,循环播放,在烦躁、苦闷的时候听一听,让民气坎十分宁静。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暑期档大片《唐山大地震》,选用它为片尾曲,2016年又成为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大唐玄奘》的片尾曲。
视频加载中...
为什么王菲版的《心经》深受大家喜好?
一为词曲之美。《心经》本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佛教般若经的最高浓缩版,“心”是“纲要”的意思,全文虽然只有250多字,但揭示了不可思议的性空之境,是全体佛法聪慧的浓缩。王菲演唱的《心经》,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梵呗”(能唱梵呗的只有出家人),不同于传统佛曲诵经时追求的声音低沉、音量同等,而是充分加入个人色彩,用她特有的音质,利用细腻柔美的办法,奥妙地将梵呗音乐这一佛教艺术的精髓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中国佛教音乐中广为流传的歌曲之一。
二为音色之美。王菲版的《心经》基本采取“清唱”的形式,尤其前半部分采取的伴奏很少,完备突出王菲特有的空灵、清亮的音色,舒缓灵动的演唱办法,这种将佛教文化艺术与盛行音乐艺术相结合,以极富特色的唱腔风格和演绎办法授予了《心经》这首佛教歌曲以时期意义。
三为立意之美。王菲版的《心经》,从编曲到演唱,再到舞台呈现,无不倾向于追求一种静态的、靠近真实的仪式感。“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教音乐本来用来“养活”、“颂佛”的,而盛行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大众性。通过佛教音乐与盛行音乐结合,一方面可以让佛教音乐更好地被大众理解和传播;另一方面,佛教音乐的元素也为盛行音乐的创新供应了丰富的土壤,给人线人一新的觉得,促进了中国盛行音乐的多元化。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比如萨顶顶的《万物生》、《神喷鼻香》、降央卓玛《那一天》、李娜《南无阿弥佗佛》、琼英卓玛《大悲咒》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走向了天下舞台。
大家可以将王菲版的《心经》与梵唱版的《心经》比拟一下,你更喜好哪个版本?欢迎留言评论。
视频加载中...
(严登凯,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佛教音乐,互助导师刘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