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里探景衡墓》

一、许景衡

安义里探景衡墓 汽车知识

(一)《宋史•许景衡传》原文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
登元佑九年进士第。

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
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寇平,江浙郡县残毁,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

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
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

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
”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

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
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登基,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

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登基,除御史中丞。

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
今若较其小短,不顾效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
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权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

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颠倒,莫此为甚。

卒奏罢之。
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

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

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

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

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

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至瓜洲,得暍疾,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注:略有编削】

(二)《宋史•许景衡传》参考译文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
考中元佑九年(1094)进士。

宣和六年(1124),升任殿中侍御史。
朝廷任用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可任用的数十件事情,皇上没有答复。

睦州的贼寇被平定后,江浙地区的郡县被摧残焚毁,但征收茶盐的方法如旧。

许景衡上奏说:“茶盐之法,应该按照食用茶盐的多少作为每年征收的依据。
如今征收的茶盐不少于以前。
百姓想不贫乏做得到吗?”

奏章呈上后,朝廷下诏令两浙路、江东路暂时免去征收茶盐,贼寇平定后照样实行。

朝廷调集征讨燕云的部队,供给跟不上,逼迫征收越来越急。

许景衡上奏说:“财力匮乏该当节省开支,百姓穷苦该当抚恤百姓。
”并且极力指出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皇上没有答复。

恰好洋州知府吴岩夫写私信给掌管大权的大臣,称道许景衡的忠贤。
通过侄半子通报,他把书信误送到王黼手里,王黼因此中伤许景衡,朝廷流放了许景衡。

宋钦宗登基,征召许景衡为左正言,许景衡不久升任中书舍人。

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由于刚直老实违逆执政大臣遭排斥,许景衡替他们辩白,因此被撤销职务称为宫不雅观使。

宋高宗登基,付与许景衡御史中丞的职位。

宗泽任东京留守,谏官寄托黄潜善等人,常常攻击宗泽的短处,想排斥罢免他。

许景衡上奏说:“我虽然不认识宗泽这个人,但私下里很钦佩他。
如今如果计较他的小缺点,不顾他精忠报国的气节,那么太不宽恕了。
如果要罢免宗泽,其余委任留守,不知大臣中有谁的威望政绩能超过宗泽的?”

奏疏呈上,皇上彻底觉醒,把这个奏折封起来给宗泽看。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代理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了他,要求朝廷付与陈通官职。

许景衡说:“官吏无罪却被杀,叛卒有罪却被赏,赏罚颠倒,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

终极奏请罢免了他。
朝廷付与许景衡尚书右丞一职。

当初,李纲议论建都一事,认为关中为首选,南阳次之,建康为最不好的选择。

李纲当上丞相后,就主见南阳建都之议。

许景衡任中丞,上奏说:“南阳没有险阻,并且靠近盗贼,漕运不连续,不如建康有天险可以凭依,请定计南巡。

黄潜善等人排挤李纲使他被罢免,在南阳建都的发起终极被搁置。

这时,有谍报称金兵攻打河阳、汜水,许景衡又上奏要求皇上南巡建康。

黄潜善等人向来痛恨许景衡与自己见地不合,于是借用劝谏皇上渡江巡幸建康的建议给他定罪,不久有诏令还京,罢免许景衡中丞一职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到瓜洲时,中暑罹病,到京口时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谥号“忠简”。

(三)许景衡平生简介

许景衡(1072-1128),南宋温州瑞安白门里横塘村落(今浙江省温州瓯海丽岙街道姜宅村落)人,有诗《横塘》,著有《横塘集》,故世称“横塘师长西席”。

清乾隆《瑞安县志》卷八:“许景衡,程子门人,字少伊,居白门里,再徙东山”。

他受业于洛阳程颐,与周行己、郑伯熊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师长西席”(明弘治《温州府志》有载),是永嘉传程颢、程颐之学的最早学者,在理学发展史上霸占一定地位。

许景衡是九师长西席中官位最高、著作最多的,也是浙江温州历史上第一个官至执政(宋称参知政事)并被正史立传的主要人物。

其《横塘集》,是瑞安人中最早入编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的文学作品专集。
后人赞其文"坦白光明,粹然一出于正",称其诗"吐谈清拔,不露伉厉之气"。

其《横山阁》、《池上》等诗作,清新隽永,文采生辉,是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许景衡不但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墨客,而且还是一代名臣和精彩的政治家。

他平生奉公廉明,忧国忧民,曾任浙江黄岩尉、河北乐寿尉和河间知府,官历太常少卿兼渝德、中书舍人、右丞、殿中侍御史等职。

其高风亮节一贯为众人所讴歌。
早在明末清初就被村落夫爱崇为“瑞安四贤”之一。

他创永嘉学派,以程颐之学为宗崇尚“仁政”,并身体力行。

许景衡历仕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生平三起三落。

在徽宗朝,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许景衡论其贪谬不可用。
又上书请罢“花石纲”,主见“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

方腊叛逆被弹压后,江浙残破,而茶、盐之税仍照样例,许景衡上书减免。

因屡忤权奸王黼,许景衡被排挤出京。

公元1125年,金国攻占幽州灭辽国后,大举南侵,直逼东京。
北宋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宋徽宗赵佶见局势不可整顿,让位给其子赵桓(钦宗)。

钦宗登基后,以左正言召许景衡,不久改任太常少卿兼太子谕德,迁中书舍人、侍御史。
不久,许景衡又因主战被罢官。

公元1126年,徽宗、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被金人所掳,押往金邦,北宋政权随之覆灭。
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渡江,在应天府(商丘)称帝(即宋高宗),以给事中召许景衡,入朝后任御史中丞。

奸相黄潜善、汪伯彦拟解除东京留守宗泽兵权,许景衡上疏保举,认为其“威名政事,卓然过人”。

高宗遂打消了罢免宗泽之议。
宗泽闻讯后十分感慨地说:"许尚书可谓诚臣。
"

许景衡后升任尚书右丞,进入统治阶级的决策机构,参与朝廷中军国大事的决策。

建炎二年(1129),金兵入侵,赵构南逃。
许景衡被汪、黄等捏造罪名罢黜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闲职)。

许景衡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得暍疾(中暑),及至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而卒,享年57岁。
赠中奉大夫、瑞安县开国男,谥“忠简”。

元•脱脱《宋史》称“既没,高宗思之曰:朕自登基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
诏赐景衡家温州官舍一区”。

清乾隆《瑞安县志》卷十记载“舒啸台:在清泉乡东山笔架岩左,许景衡居于此,‘舒啸’,高宗赐额,遗址存。

清•孙诒让在“永嘉丛书”本《横塘集·后跋》中评云:“元丰九师长西席惟忠简独后卒,名德亦最显。
厥后永嘉学者先子弟出,多于忠简为后进,或奉手受业其门。
靖康、建炎之际,永嘉之学几坠而复振,于忠简诚有赖哉!

后世村落夫为纪念他,将他列为西岘山“四贤祠”之首。
许氏后裔曾建宋忠简公祠奉祀。

2000年,许景衡被评为温州瑞安十大精彩历史人物之一。

二、许村落许巷与许景衡墓

(一)许景衡墓与“许村落”之名

清•许三礼《海宁县志》卷十二、清•金鳌《海宁县志》卷三、清• 战鲁村落《海宁州志》卷六、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八都有这样的记载:“尚书左丞许景衡,墓在许村落。
景衡,瑞安人。
……宋高宗时,景衡官尚书左丞,扈跸南渡,卒于瓜州道中。
帝悯之,赐葬盐官安义里。
知潭州事景旻,兄弟也,亦与俱来,近墓而居。
后旻卒,邑人祀之,曰‘刺史庙’,并祀景衡。
子孙世居其地,俗呼为‘许坟村落’,坟阳有桥,曰‘追远桥’。

清•许三礼《海宁县志》卷十二又有:“许氏诸序睢阳太守远之后裔冂(冂,拼音jiong,远界也。
)岩者,尉洛阳因家焉,其后景旻(拼音mín)景衡。
但是河南与盐官异为同源也。

2019年12月09日《大潮网》发布的《涉及全市!
海宁这15个地方 竟藏着这样的秘密!
殳山、马桥、新仓、许村落…》一文中记载:“高宗经不起奸党的鞭策,再次将许景衡就地撤职,姑念他系三朝元老,付与虚衔,领一份丰硕的干薪,去颐养天年。
许景衡打算返乡,行至京口(今镇江),忽闻还都开封的信息,许景衡顿觉意气消沉,加之染上风寒,便一病不起,长叹一声:‘大厦将倾,独木难柱,奸臣误国,宋朝危唉!
’当夜长逝于世,享年57岁。
高宗得悉后感叹:‘我自登基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也。
’遂赐其谥号‘忠简’公,下诏厚葬盐官县时和乡安义里(今许村落),许村落地名由此得名。

关于“许村落”地名的来历,多部地方志均称是由于南宋忠臣许景衡被宋高宗赐葬此地而得名。

一是:许景衡去世于公元1128年,若葬于许村落,则“许坟村落”或“许村落”地名该当涌如今公元1128年之后。
但宋朝周南《房山集》记载了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崇德县(今崇福镇)的一次兵变,败兵四十多人逃到许村落。
其时已有“许村落”之地名了。

二是:依据各部海宁地方志和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及其附图《咸淳四年(1268)盐官县境图》上看,南宋“许村落”之所在地为昌亭乡,而许景衡墓的位置是“安义里”(今许村落镇许巷南)属时和乡,地理位置相差数公里。

三是:根据许氏家谱的考证。

(二)许氏与许村落许巷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许村落许氏的宗谱脉络,有利于我们探索许景衡赐葬许村落许巷的缘故原由和许景衡墓的位置。

浙江很多许氏都出自海宁始迁祖许皈及其后裔,海宁许氏是浙江许氏的大本营。

海宁许氏历代人丁茂盛、人才辈出。
故其世系传承有序,谱牒昭然。

据许氏后人目前网络的资料显示:海宁许家自唐至清,历代中进士者达三十人。
海宁许氏曾涌现过祖孙进士、兄弟进士、三兄弟进士举人、四代举人、四代进士举人等盛况。

孙中山为海宁所题的“年夜进如潮”,即为应同盟会会员许行彬(海宁周王庙人)之请而书。

海宁许氏素有“簪缨世族始男侯,丞相尚书众太守。
忠义远公百庙讴,清廉勤政隽誉留”之誉。

2011年8月16日《海宁日报》“海宁潮(周末版)”题为《江南忠廉一大家》副题“海宁王谢世家——许氏家族”:“据《海宁许氏历代宗谱》记载,晋代许皈为避战乱,百口从高阳郡迁徙盐官,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
许皈即成为许氏家族海宁始迁祖。
许皈后代直至许远,其间的十几代许姓子孙都在外地为朝廷命官。
许皈第13世孙许远,乃海宁硖石近郊人。
唐“安史叛乱”时被玄宗任命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以身殉职。
许远殉国后,许家开始陆续远近外迁。
许远后代有一支迁徙许村落世居。
至南宋及元时,许村落支又分出两支较主要的支系,即灵泉支(今袁花)和洛塘支(今斜桥前步桥)……”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八:“唐睢阳太守许远墓在洛塘张店东、许山浜东北。
大历二年(767)还,子玫招魂葬于此。

许远(709-757),唐高宗时宰相许敬宗的曾孙,生于海宁伊桥故庙头村落。

唐玄宗开元末年,许远中进士,这是海宁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忤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

许远是安史之乱中与张巡齐名的忠臣,同被追封为“大都督”,誉为“天下双忠”,名列两《唐书》。

北宋《新唐书》:许远“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
天宝末拜睢阳太守,与张巡诸人婴城恪守,以拒安禄山,城破,被尹子奇执送洛阳,不久为禄山所杀。

据《海昌洛塘许氏宗谱》记载:唐代中期许远的曾孙许德卿(许现之子)从硖石东山下搬家许村落一带,自此许氏世居许村落,后又有子孙迁徙他乡。
而许远三子其一许枚的十二世孙许翰后也迁许村落许巷。

清许汝霖考证许氏宗谱:“……彦原之子曰德卿,更名公继,睢阳公(指许远)三代孙,为济宁教授。
迁睢阳令。
过偃师(今河南省偃师,许远战去世之处),谒祖墓而大恸。
乃弃职归隐于湖之阳。
著书设教,归依甚众。
屹然成一村落,称曰‘许村落。
’”

此“湖”若为临平湖,“山南水北谓之‘阳’”,初始的“许村落”,正是在临平湖的东北面。
若“阳”为湖之东南,则应为今之许村落许巷的景树村落北许埭、南许埭一带。

此“湖”若非临平湖,为其他小湖泊,则可能在许巷一带,极可能为今海王村落的许家埭。
彼时许村落许巷一带近钱塘江,小湖泊浩瀚。

许汝霖(1638-1720年),原名汝龙,字时庵,号且然,浙江海宁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殿试二甲,历任翰林院编修、江南学政、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
许远三十一世孙。

查慎行(1650-1727),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浙江杭州府海宁县袁花人。
"清初六家"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晚年居于初白庵,以是又称查初白。
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进士。

许氏后人许伟平在《海宁许氏》一文中说:“曾有资料说,海宁许氏源于“北宋尚书左丞许景衡,扈跸南渡,中途卒于瓜州(今扬州市南),赐葬盐官。
其弟许景雯(据许氏宗谱记载,应为许景衡兄许景旻)将百口搬家于盐官屯子,即今海宁许村落”。
实在许氏景旻、景衡兄弟均是许远16世孙,先祖早就世居海宁及许村落,他们只不过是在海宁许氏家族中浩瀚较为有名的祖宗之一罢了。
说他们是许氏的海宁或许村落始迁祖不足准确。
景衡子郇迁往余杭,倒是景旻这一支留了下来,并与许村落支有关系。
”、“海宁西部在唐宋以前,湖泊浩瀚,人烟稀少,即无名也无称。
德卿定居下来后,读书办学,授徒施教,随着子孙后代的日益增多,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许家的集聚地,也便是许村落的前身。

综上所述,可见“许村落”之名涌现韶光远早于许景衡病去世的韶光。
这样我们基本可以推定“许村落”之名的来源并非是许景衡赐葬于此的缘故。

经许氏后人和近当代学者考证,“许村落”、“许巷”之名均应是由“许氏”而来,为唐朝宰相许敬宗之曾孙、睢阳太守许远后世许德卿(许远曾孙)家族搬家此地而成名。

海宁许氏自唐以来,富有盛名。
其宗谱历代支系记载有序,其对“许村落”之名来自许远后裔的表述以及许景衡墓在盐官安义里的记载还是比较可靠和可信的。

宋高宗赞赏许景衡的忠义,也正是其先祖许远的忠义之家风世节的延续,再结合盐官县安义里为“运道所经”、许氏宗族渊源之地以及其他现实成分,或许让我们更能直不雅观地理解和理解其赐葬盐官县安义里的缘故原由了。

(三)许景衡墓地之争

但是,这只能推定“许村落”之名与许景衡无关,并不能否定许景衡墓不在许村落。

许景衡去世后,宋高宗“诏赐其家温州官舍一区”,但葬于何处,《宋史》并无记载。

“诏赐官舍”也是许景衡去世后快二年了。

清•徐松从《宋会要辑稿》:“(建炎)四年(1130)三月二十三日,诏:‘温州所借故尚书右丞许景衡妻胡氏居没官屋十五间,可特赐其家。
’先是进呈温州,言其家所借屋,以服阕合拘收。
上曰:‘自朕登基以来,执政中张悫第一忠直至诚,遇事敢言,无所回隐。
其次则景衡;若郭三益则善人而已。
’参知政事王绹曰:‘张悫尝语臣,景衡持论平直,独异他人,且爱其孤忠莫助。
臣以是知景衡趣向与悫略同,首言渡江,被章论列,罢政身没,而言始验,诚如圣谕。
’故特有是诏也。

而宋•胡寅撰许景衡《墓志铭》说其葬在温州“瑞安砺塘村落下湾”(今温州瓯海区丽岙镇杨宅村落白门山)。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邑令刘治国重修。
现墓域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墓室已沉陷。
地面现存墓仪刻石翁仲一尊。

《浙江通志》 卷二百四十又载有:“宋资政殿大学士、谥‘忠简’许景衡墓,(旧浙江通志)在帆游乡白门。
传详/名臣。

今温州瑞安有说就葬在其出生地“瑞安白门横塘”(今瓯海区丽岙街道姜宅村落一带)五凤楼山脚下。

古人重乡土,择吉“扶柩回籍”安葬祖茔,也是“叶落归根”和“入土为安”慎终追远的习俗。
【注:“扶柩回籍”亦作“扶柩归籍”,便是把去世者灵柩扶护返乡归葬祖坟以享敬拜。
“扶柩”"也作“扶灵”、“扶榇”;“回籍”返复生长的地方。

许景衡病亡在瓜州至京口时正值夏天,其灵柩自京口至温州瑞安,路途迢遥,显然不利也不便。

在这种情形下,帝“怜”而赐葬异地也是情理之中。

许氏宗谱中记载了许景衡被高宗赵构赐葬在盐官县时和乡安义里,继而其子孙举家从温州瑞安县搬家海宁许村落一带。
后其子许郇又从海宁许村落迁往余杭定居。
景衡兄许景旻也将部分家属搬家于许村落。
后有许氏子孙从许村落迁往省内崇德、於潜等地。

据今人许村落张惠烈《许景衡直言抗金》记:许景衡57岁去世后,真身葬于许村落,次年建衣冠冢于故乡瑞安县砺塘村落。

再加上天子赐葬,其支属后人迁徙至此“近墓而居”等等,均与古时风尚制度相契合,通情达理,只是至今未在许村落创造其墓。

(四)许景衡赐葬探因

关于许景衡之赐葬许村落许巷的缘故原由,目前还没创造详确的史料记载。

但就其赐葬许村落许巷之地的记载,宋代之后海宁修志颇多,直到民首都还多有引用。

据海宁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志书及许氏家谱中对许景衡墓葬情形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该当还是比较可靠和可信的。

北宋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楚”,史称“伪楚”或“张楚”。
后张邦昌献大宋国玺,请立康王,并请宋哲宗元祐皇后垂帘。

建炎元年(1127)五月月朔,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金为归德府)登基,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

十月癸未,宋高宗赵构将“行在”迁往扬州。

建炎三年(1129),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
后完颜宗翰率金兵入侵扬州,赵构南逃。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天子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春,正月,庚辰朔,帝在扬州。

元•脱脱《宋史》载:建炎三年(1129),仲春庚戍朔(月朔),始听士民从便避兵。
命刘正彦兵卫皇子、六宫如杭州……辛亥(初三),金人陷天长军。
壬子,内侍邝询报金兵至,帝被甲驰幸镇江府。
这天,金兵过杨子桥。
癸丑,游骑至瓜洲,太常少卿季陵奉太庙神主行,金兵追之,失落太祖神主。
王渊请幸杭州。
命留朱胜非守镇江……是夕(初四晚上),发镇江,次吕城镇。
金人入真州。
甲寅(初五),次常州……丙辰(初七),次平江府(今苏州)。
戊午(初九),次吴江县……己未(初十),次秀州(今嘉兴)。
庚申(十一),次崇德县(今浙江桐乡市崇福镇)。
辛酉,帝至临平镇。
壬戍(十三),驻跸杭州。

《海宁培植志》又有:“建炎三年(1129)仲春二十一日,赵构南渡过长安坝。
十仲春乙亥朔,金兀术掠焚长安镇。
”的记载。

建炎三年(1129)玄月,完颜宗弼(金兀术)挥师连续南侵。

赵构再向南逃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逃明州(今浙江宁波),又自明州定海(今浙江舟山)坐楼船流落海逃台州、温州。

据《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幸》记载:“建炎三年十仲春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镇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

因景象、地理和后方供给、南宋军民大胆抗战等成分,完颜宗弼被迫北撤,一起烧掠,后在镇江被南宋将领韩世忠逼入黄天荡。

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
绍兴八年(1138),定之为行都。

因天子南逃并不只彩,史籍一样平常都称“南渡”,南宋正史对宋高宗南逃也“更无笔墨”作详细记载。
以是我们缺少更多的史料来对许景衡去世亡和墓葬的细节进行考证。

而元•脱脱《宋史》中说许景衡“至瓜洲,得暍疾,及京口卒”。

清•嵇璜《钦定续通志》 :“罢景衡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至京口,卒。
年五十七,谥‘忠简’。
诏赐温州官舍一区。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五月,甲申朔,宗泽再上表请乞还京。
会尚书右丞许景衡建请渡江,宰相黄潜善持不可。
......乙巳,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许景衡卒。
”又记有:“景衡罢政而归,至瓜州,得暍疾。
及京口,疾甚,端坐自语曰:‘陛下宜近端人正士,以二圣、苍生为念。
’遂逝,年五十七。
后谥‘忠简’”

故今有说许景衡“殁于五月初夏”。

以是,我们结合现今公认许景衡生卒年代为公元1072年-公元1128年,可以确定许景衡是在建炎二年(1128)的夏天在瓜州得暍疾(中暑)而后在京口病亡的。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有:“时御史中丞张徵上疏劾潜善、伯彦大罪二十,大略谓:‘......罪十四。
许景衡建渡江之议,挤之至去世......’”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六:“金人陷河北诸州而攻京东、京西,许景衡以驻跸扬州,恐故意外陵犯,请幸江宁府。
识者虽不以为是,然马首是瞻,不敢以为不是。
黄潜善、汪伯彦力阻之,遂以宫祠罢执政。
景衡忧之,烦闷而去世。
”、“故右丞许景稀陈渡江之议,潜善等极力排斥。
景衡恨愤,而六宫过江人皆曰:‘虽斥景衡,犹用其说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许景衡薨 景衡罢政而归,至瓜洲,得暍疾。
及京口,疾甚,端坐自语曰:‘陛下宜近端人正士,以二圣、苍生为念,陆宣公奏议尽之矣。
’遂薨。
景衡,性孝友。
兄去世,事其嫂如母。
博通经史百家书而其要,归于孔孟。
尝曰:‘孔门自扫洒应对,而上皆入中道。
’以故修身行已,虽细必矜,平居无事。
与朋友言,怡怡辞气,惟恐伤之。
及公言廷争,正色直前,视权幸若无有者。
薨年五十七,后谥‘忠简’”元佚名《宋史全文》中也差不多有这样的记述。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均有记载:“《横塘集》三十卷,尚书右丞瑞安许景衡少伊撰......与汪、黄不合罢。
建议渡江幸建康,言者以为非是。
及下还京之诏,景衡以忧卒于瓜州。
未几,敌骑奄至淮扬,仓卒南渡。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皆有“许景衡饮恨而去世”之语。

这都解释了许景衡虽然名义上中暑而去世,实在最紧张的受排挤被贬而导致心情不畅,郁结积疾而去世。

而宋高宗南逃至今海宁长安、余杭临平,已是建炎三年仲春了。
那时许景衡去世了有半年多了。

由此可见,许景衡“扈跸南渡”不过是到扬州,并没有与宋高宗一起到海宁许村落。

但是当时不管许景衡墓葬于许村落许巷还是温州瑞安,都得交运河至今海宁长安坝,经上塘河至许村落。

而上塘河许村落段的天顺桥古拱桥附近有一条往南支流(今运输河)可以至许巷安义里。

结合许景衡病去世的时令景象和离温州瑞安路程迢遥、宋高宗“怜”又念其“执政忠直,遇事敢言”忠义、许景衡是海宁进士许远的16世孙、许村落当时已为许远后代之许氏世居之地、许村落许巷的地理位置以及盐官安义里古迹等成分,许景衡被宋高宗赐葬于盐官县安义里(今海宁市许村落镇许巷南)彷佛也顺理成章了。

不过,由于许景衡赐葬于许村落许巷的详细韶光和缘故原由至今都没有确切的史料加以佐证,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史料加以考证。
以上不过是个人推测而已。

其余附带提一下,关于许景衡生前的尚书左丞还是尚书右丞问题。

海宁地方志各书中都记成“尚书左丞”,而许氏宗谱中记载为:“许景旻:宋潭州刺史。
许景衡:宋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宋史》及其他史估中均记为“尚书右丞”,故应是地方志中有误。

【尚书左丞、右丞: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旁边丞。
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
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
宋、辽、金亦置。
金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佐贰。
元以中书省总政和,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
副宰相裁成庶务,号"旁边丞"明初置,先左后右。
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时罢。

三、安义里与许景衡墓

(一)荐福寺与许景衡墓

海宁地方志中都有“荐福寺”的记载: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七:“荐福寺,在县西四(咸淳志作:三)十六里,齐永明二年(484)建(府志)。
本萧齐竟陵王子良(460年-494年)别馆,地名‘安义里’。
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因舍宅为安义(咸淳志:作善)寺。

南宋高僧释文珦(1210—?)《潜山集》卷十二《荐福寺记》:“竟陵文宣王子良访(慧基法师)以《法华宗旨》,师为著《义疏》,王餐服法味,不忘于心,旧爱郡之海昌邑西安义里,清绝闲远,绿水四环,尝置别馆,为不雅观游之所,未几,易以为‘安义寺’,奉师讲演。

而荐福寺自建寺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来一贯未曾移址。

荐福寺最初叫“安义寺”,为齐武帝萧赜(440年-493)所赐。
“荐福寺”之名为宋真宗赵恒(968-1022)御赐。

宋高宗赵构是宋真宗赵恒的来孙【注: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 ,此地既有“安义”又有“荐福”,这便是前文所述宋高宗赐葬许景衡于“盐官安义里”的成分之一——“古迹”成分。

据《海宁建筑志》:“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建荐福寺。
在县西四十六里,为萧齐竞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今许巷花园村落。

荐福寺寺南数百米,今称“夏家弄”(今属海宁市许村落镇许巷塘桥村落)。
古称“皇驾衖”,这个名称由来如今已难以考证,估计也和这几位帝王有关吧。
后来又称为“华家衖”、“华家弄”。
再后来可能是因“华”与“夏”土话同音而讹为今之“夏家弄”。
【注:“衖”,多音字,拼音long4声 或xiang4,义同“弄”或“巷”。

荐福寺这一座千年古寺,从原为武帝二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的别馆,到后赠与慧基法师改馆舍宅为寺;从齐武帝赐名“安义寺”,到宋真宗改赐“荐福寺”名,让其本身及“安义里”都粘带一股帝王之气。

海宁地方志都有:许景衡,“......赐葬盐官安义里。
知潭州事景旻,兄弟也,亦与俱来,近墓而居。
后旻卒,邑人祀之,曰‘刺史庙’,并祀景衡。
子孙世居其地,俗呼为‘许坟村落’,坟阳有桥,曰‘追远桥’”的记载。

据此我们已可以明确,若许景衡被宋高宗赐葬于“盐官安义里”,则其墓该当就在今海宁市许村落镇许巷的花园村落及其附近一带。

(二)安义里、刺史庙、追远桥

“安义里”古时是属盐官县时和乡。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卷二:“时和乡,县西南四十三里,旧志辖里十:曰安义、曰积德、曰典平、曰临门、曰生义、曰奉训、曰杜陂、曰连堆、曰返哺、曰喷鼻香花。
今辖都六。

清• 战鲁村落修《海宁州志》卷二:“时和乡,(咸淳志)‘辖里十:曰安义、曰积德、曰临门、曰典平、曰喷鼻香花、曰往义、曰奉训、曰社陂、曰连训、曰返哺’。
(蔡志)‘往义作生义,社陂作杜陂,连堆作连训’。
(许志)‘县西南四十三里,今辖都六)’”

“里”是古代县以下基层行政区划制度中的单元之一。

唐代县以下的地方基层组织机构是乡、里、邻保。
《唐六典·户部尚书》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保有长,以相禁约。

南宋实施保甲制,有的地方取消里,改为乡都(都保)两级,有的地区都与里并行,有的地区仍旧坚持乡里制。

清• 战鲁村落修《海宁州志》卷二:“五都:(许志)‘原额七里,折并止存二里’,今现村落落同。
三庄‘华家衖’,‘腾’字号,南距海......七都:(许志)‘原额一十三里,折并止存二里’,今现存三庄。
四庄‘刺史庙’,‘结’字号......”

从志书上我们不但看到有“安义”里,而且其附近还有“华家衖”、“刺史庙”。

另“追远桥”古桥,因年代久远,现在还没确定详细位置。
而且该桥名是“回顾先人”之义或是“追思许远”之意,也尚不得而知。

古“安义里”因经历了多个朝代,与今花园村落的地域范围比较,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以是我们在探寻许景衡墓地之时,可放眼于今花园村落及其周边附近区域。

(三)许村落濮姓、许桥村落

清•许三礼《海宁县志》卷十二:“附载‘义仆塚’:许村落濮氏亦著姓,有仆代主受大辟而去世,乃葬之祖塋旁。

清• 金鳌《海宁县志》卷三、清• 战鲁村落修《海宁州志》卷六:“其地有‘义仆塚’,许村落濮氏亦著姓,有仆代主受大辟,葬之祖塋旁。
因附载于此。
”【注:“大辟”,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俗称“砍头”,泛指“去世刑”。

不过这“义仆塚”详细位置也不得而知,只知道许村落一带确实有很多濮姓人氏居住。
而许桥村落的“濮家桥”是许村落濮姓居住集中地之一。

许桥村落和巷东村落的许家浜一带,位于上塘河南不过1公里多点,是许村落许氏聚居地之一。
这一带离“刺史庙”也很近。

今人许伟平在《海宁许氏》一文中记有,在许景衡赐葬盐官安义里之后,“景衡兄许景旻也将部分家属搬家于此。
往后许氏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村落。
老人亡故后也集中葬在一起,因当时许氏坟茔就在路口,以是当地人就把村落称为‘许坟村落’”。

这许桥村落和许家浜一带可列为“许坟村落”可考地之一。
“许坟村落”或许便是许桥村落的前身也难说。

(四)花园村落的南北花园

“花园村落”之村落名,源于该村落西侧的“南花园”和西北侧的“北花园”这两个村落坊的小地名。

坊间老底子就传说,此地为“小康王”后花园、御花园。

此地既如南宋文珦大师所言:“旧爱郡之海昌邑西安义里,清绝闲远,绿水四环,尝置别馆,为不雅观游之所......”,且在一千五百年之前便是皇家别馆,一定自有其胜之处。

南宋时的临平甚是繁华,而此地间隔临平和临平湖不过数公里而已。
南宋帝王如若游逛于此,也很难说。
只可惜如今仅仅多是坊间传说而已,还没有创造详确的史料记载。

至今,许巷民间还流传着“荐福寺入北,西天佛国”的俚语,听说是花园村落及其北面一带,古时如天国般竹苞松茂的风景。

花园村落的北花园西侧一百多米是“祖三真庙”旧址。
庙西数十米为运输河,河上以前有一座拱形古桥“康乐桥”(1980年旁边拆除古拱桥,建造水泥平桥“许巷大桥”),传说取名也与“小康王”干系。

《许村落镇志》中也记有“小康王”赵构南渡时在安义里的“村落姑奉蔗”、“迎亲锣”等的民间故事。

而许村落上塘河一带至今还有一些地名和传说都与“小康王”赵构有关,比如:“龙渡”、“西行宫”等。

运输河是隋唐古运河上塘河的一条支流,在现许村落集镇西侧的天顺桥东侧向南至许巷。

运输河自许巷集镇南褚家桥,向南至康乐桥,桥东南侧有一支小河(今称朱家河)自北花园北侧流入运输河。

朱家河旧时应是东通贺家村落至严家河的,现东段早已淤塞成田地和培植房屋了。
而靠近运输河这一段二百米旁边都已成涵洞,上已建造房屋。

运输河自康乐桥,再向南过原许巷粮站,至许巷村落的木桥村落东侧,旧时运输河东岸又有一支小河(俗称“花园浜”)自南花园北侧流入运输河,后因建造了乌窑而被堵塞。
花园浜也成了一条断头河,今已淤塞填埋成小水沟。

花园村落的南花园与北花园之间以及位于北花园南侧、南花园东侧的谢家舍,良久以前是个湖泊。
后淤塞成三个大池荡,俗称“连三泮”。

花园浜旧时是连接“连三泮”和运输河的支流。

“连三泮”今已填埋成田,只有西侧还剩下二三个小池塘了。

以前花园浜岸边有很大的高土堆,七八十年代时还有几间老屋子,后来村落落集中拆除搬离了。
附近以前是个当地村落坊里的一个墓葬群带,往西一贯延伸到运输河东岸。

这东岸上很早以前就建有乌窑,烧制小瓦青砖。
后来其南侧又建造了大型的许巷联合砖瓦厂,专门烧制红砖。

砖厂开始都是沿运输河就近取土,以是常有无主“骨属瓫”(专门盛放人骨的甏)和墓葬随意被毁,森森白骨袒露在外,甚是渗人。

运输河再往南至分水墩北侧分流,一支向西南至翁家埠,一支向东南至荐福寺。

个中至荐福寺这一支,今叫“运石河”。
因筑海塘所用之石均由上塘河入运输河再转入此河到达新塘河,故而有此名。

运石河是东南向的,经一里旁边的河段便是本地人所称“南河港”,现河东岸已是华德利公司的厂区。

“南河港”东侧有一条河自花园村落谢家舍经南花园东南角流入运石河。
这一段河岸两侧以前也是多墓葬,后来耕地平整,这条河也淤缩成水沟了。

运石河再往东南,过花园村落的平家庄和塘桥村落的小塘桥,在一座古桥“永福桥”西侧处再次分流。
个中一支向南,古时应是能至新塘河,现已淤塞。

永福桥北侧,以前还有一座东西向的古桥,桥名现不得而知。
今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略有低洼的水泥运洞和水泥路。
下面的河也早已淤成了小水沟。

这一带多年以来便是附近几个村落坊的墓葬群。
故花园村落的义冢也设在这里。

另一支向荐福寺,现在寺后这段也已是一条水沟了。
古时此河过寺后,再向东应是可通运盐河的。
运盐河也是条古河,还是许村落许巷南、今围垦农发区那一带盐田时就已有的。

运盐河全长4.8公里,南接新塘河。
自南至北,经许村落红旗、花园、海王、南联四个村落,接入运输河后可通上塘河。

花园村落的花园浜及运输河至运石河一带东侧河岸,阵势很高,以前也是绵绵数里的墓葬带。
从上塘河而来,水运也很方便。

但花园村落并没有许氏大姓聚居。
附近周遭一公里范围内,许氏聚居地只有海王村落的许家埭。
花园村落的北花园是最靠近海王许家埭的村落坊。

以是花园村落的这一带可以作为许景衡墓探考地之一,重点还是放在许家埭附近。

(五)海王村落许家埭

许村落镇海王村落的许家埭是间隔古“安义里”之地(今花园村落)最近的许氏聚拢地。

许家埭位于花园村落北花园北面数百米处,中间现在是海宁轻纺村落。
南北花园之间以前的“连三泮”的前身是个大湖泊。
许家埭的位置倒也符合许如霖所考证其先人许德卿隐居“湖之阳”,后人聚居成村落之地。

许家埭和许巷里多年来一贯便是许氏大姓的聚居地。
今许家埭北面许巷里的“许家厅”老宅和“许老爷”的传闻,是许巷一带上点年纪的人所皆知的。

“许家埭”,也叫“许天官弄”。

许家埭西侧及北便是许巷老街。
“许巷”之名,应是从“许天官衖”衍化而来。

“弄”古字是“衖”,上文“华家衖”也说过。
“衖”字后来衍化成“弄”或“巷”。

这“许天官”也应是有官职的人,但不知确指哪位。

根据“天官”一词阐明,许景衡之历任中书舍人、右丞、殿中侍御史等官职,也可称“天官”。
若“许天官”是许景衡,那么这许家埭的始居古人是许景衡赐葬盐官县安义里后迁徙而来的亲人和后人,而以此“许天官弄”来命名聚居地,也顺理成章了。

如此一来,许景衡赐葬盐官县安义里,确实不是“许村落”之名的来源,反而是“许巷”之名的来源。

那么许家埭附近是许景衡墓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三十多年前,今紧靠许家埭南侧G104/G525双线同路的国道和轻纺村落都还没有培植。

从许家埭东侧,一贯延伸到南侧的海宁•中国轻纺村落、许巷卫生院西侧、许巷老麻站北侧至运输河东岸的这一带,之前多为桑田坟地,也是个墓葬带。

这里绝大多是许氏历代古人的墓葬。
这也符合历代就近安葬、东南为大及族人近居围而守之的老传统。

这一带农地以前多是许家埭和南北花园所有。
后因建造许巷新政府大楼和轻纺村落被征收。
现在此地已填埋培植,面孔全非,难以辨识和考证了。

许家埭西南侧一里旁边,四十年前是“祖三真庙”。
后因建造许巷公社政府大楼和许巷电影院被拆除。

“祖三真庙”供奉的是许姓和张姓的两位地皮菩萨,也称“两大明王”。

许家埭东侧,有一个与之相距百米的村落坊,叫张家浩。

这张大明王,今听说是张家浩里张氏大姓的先祖——北宋的张夏。
张夏也是盐官海神庙敬拜的二十多位神明之一。

这许大明王,今无从考证。
该当是海王村落许家埭这个村落坊里许氏家族的先祖,或是许远,或是许景衡,抑或是其他许姓人。

但笔者个人以为,这许、张大明王,极可能是“安史之乱”中并肩作战“视死如归”,后又同被誉为“双忠”的许远与张巡。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盐官县治就已有“双忠庙”,简称“双庙”,祀许远、张巡二人。
宋徽宗时,谥许远为“忠义公”、张巡为“忠烈公”。

民间尊张巡为“都天算夜帝”、“保仪尊王”,许远为“保仪大夫”。
并谥之为“文武尊王”、“张许二真君”,广立祠建庙奉祀。

“祖三真庙”是许巷海王村落许家埭许氏、张家浩张氏这两个大姓的本庙。

估计后来年代久远,此地又世居为农,很多后人不知张、许古人之事。
故张姓后人就借潮事,以潮神之一张夏为祀了。

不过,这“三真庙”的“三真”若特指人神,那么还有一个就不得而知了。

但据许巷祖三真庙现在后人所书简历:“何谓三真?三真乃至心真信诚挚也!
”这估计是今人“旧瓶装新酒”所添,授予了更新的内涵。

张家浩东面的村落坊是西寺坟。

西寺坟大致处于海王村落许家埭与许桥村落之间,离这两个许村落许氏聚居地都很近。
离今花园村落也不远,古时或为古“安义里”范围也说不定。

“西寺坟”这个地名源起于这附近老底子有大墓葬。
现有说以前有大墓靠近张家浩里,是张家的祖坟,不知是否便是与“西寺坟”之名干系的这个墓。

但本地方言“西寺坟”与“许氏坟”这两个词语发音相同,是否有同音谣传的成分不得而知。
但历史久远,今缺少书面史料,已难以确切考证。
现今张氏后人知否就清楚了。

前文所说的“刺史庙”,离许家埭不远,就在其东不过数里。

许家埭往北有南联村落的“濮家桥”、再往北有联络村落的“濮家坝”,再北有新益村落的“濮家埭”,这几个村落坊也都是许村落濮姓人家居住集中地。

只是,这濮家“义仆塚”和许家埭附近是否有“追远桥”,目前还无从考证。
此后对这两项还得多加关注。

若许景衡如海宁地方志所言而赐葬于盐官县安义里,那么经上述综合考量,最大可能便是在许家埭附近这一带。

许家埭现今虽非花园村落之地,但离花园村落北花园极近,古时是“安义里”之地也是有可能的。

以是,许家埭附近一带应作为许景衡墓探考要地。

四、结语

此文缘起于一个梦。

今桐乡学者郁震宏的《许村落漫谈》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许景衡墓在许村落的记述。

浏览之后,并不在意。
但当夜做了这么一个梦:身处荒草野地的“花园浜”北岸高土堆上,创造这是一个被盗的大墓,数个盗洞星罗棋布,一个个大窟窿如天窗。
往下望去,敞亮能见墓室,内有腐棺散骨。
忽见边上一倒扣泥中的瓷钵,满心欢畅翻挖一看,扣着一堆恶心至极的腐败肉酱。
忽手指刺痛,定睛一看,是一只毒蝎。
于是捏动手指狂跳不止......跳着,跳着......醒了。

于是乎,冥冥之中,如有神助。
一时兴起,废寝忘食,查阅了不少与许景衡及其墓葬的干系资料,也实地踏勘一番,终撰成此文。

综合考量和比对许景衡的平生、宗谱和史料记载以及实地状况等,笔者罗列了几处许景衡墓可考之地。
这些地方今均处于花园村落范围内或其附近,是古“安义里”之地的可能性极大。

因古“安义里”与今花园村落的地域范围不能完备等同,何况就算是“安义里”之地,其地域范围在历朝历代都也有可能调度变动,即便略有移位偏差,也属正常。

以是,我们不能局限于字面地域。
今把花园村落及其附近的可考之处逐一加以罗列,日后可作进一步详考甄别。

岁月如梭,嫡黄花。

千百年来,许村落许巷的变革,日月牙异,翻天覆地。

许景衡墓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和战乱的洗劫,很有可能被毁被盗,尤其是已被盗挖的可能性极大。

只因其墓地所标在海宁地方志及其他史估中记载得太明晰了。
不但有坐落地的小地名“安义里”,还有附近如桥、庙、塚等参照物的定位。

这对古时那些身经百炼的“摸金校尉”来说,按图索骥,自然是驾轻就熟,轻而易举了。

许景衡墓或许不会有很多贵重东西陪葬。
其为官忠义清廉,甚重名节,身后之事,其子孙也自然不会违逆以重金大葬,这也是防盗须要。

但这么多年来,必定有人关注而垂涎个中。
倘若许景衡墓被盗,其后代虽会重新归整,但可能会隐去明显的墓葬标识。
或者后裔已故者与之同葬一大墓,以高土堆粉饰,为后人共祭。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许景衡去世后根本就没有赐葬一事,而是归葬温州瑞安故里。
海宁地方志以及许氏宗谱中所记载的是子虚乌有的。

但笔者以为这个可能性很小。
海宁地方志且不说,就许氏宗谱来说,其历朝历代记载都很详确有序,没有必要虚构此事,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这不过是笔者妄加预测之词,不能作据,仅与大家分享想法而已。

不过末了在此正告当代的“摸金校尉”:切勿据此私自勘探盗挖,搅扰已长眠地下千百年之忠灵。
此乃屈辱先人、贻笑后人的违伦理、犯法纪之举,也有悖于笔者撰此文之初衷,请切勿为之!
牢记!
牢记!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今值清明时节,谨以此文追思并思念古今忠义之士!

【解释:文中配图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