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光明戏院是目前华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无缺的近代戏院建筑。
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各个角色粉墨登场——

重见“光明”

重见光明|河间市光明剧场 汽车知识

:马倩

来源:沧州

沿着河间瀛州镇红牌楼街前行,穿过商铺林立、人流穿梭的街巷,就见典雅、古朴的光明戏院坐落在街道的北侧。
这座建于1934年的戏班建筑,兼具中西特色,又独具民国风采。
曾几何时,一位位名角登台献唱,一出出好戏在此上演,这里是曲艺爱好者们相聚的欢快场。
如今,光明戏院已近百岁,建筑构造风雅、独具一格,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无缺的近代戏院建筑,也成为了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百年戏院 传承经典

“走啊,赶紧买票一起看戏去,听说本日来的可是天津的名家……”遥想当年热闹的河间城里,人们休闲之余买一张票,去红牌楼街的光明戏院听一出好戏,该是何等的尽兴与欢畅。

出生于1940年的孙正开跟描述着当时的盛况,“我10来岁的时候,就住在戏院附近。
放学往后,我就随着大人跑进戏院玩,别提多高兴了。
”面前的耄耋老人,回顾起童年在戏院玩耍的快乐光阴,脸上都是天真的笑意。

光明戏院别号“和平戏院”,俗称“老戏园子”,建于1934年,由本城富户戈汝林、王善元、宋天河、张炳臣、韩纪贤五人合资投资,仿照天津“大舞台”建成。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红牌楼街已不似从前那样繁华,但光明戏院依然耸立。
一眼望去,全体建筑尽显文化秘闻与独特魅力。

戏院整体建筑构造风雅,为传统的砖木构造,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
正面有6根石壁柱子凸出在墙外,朱赤色的门窗让全体建筑看起来色彩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入口正上方高高的匾额上写着“光明”二字,为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
匾额黑底、红边、金字,字体端庄典雅、憨实朴实,衬托得全体戏院熠熠生辉、分歧凡响。

仔细算来,光明戏院已近百岁,它的出身与变革也承载着时期变迁的印记。
孙正开见告,光明戏院在河间建成绝非有时。
河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残酷的文化,曾建州、设郡、置府。
“这里靠近北京、天津、保定,交通便利,且商贸往来频繁。
以是,才能有根本和条件建造一个这样规格较高的戏院。
”孙正开说。

“这个戏院比我大6岁,我只是听老人们讲过它建成开业时的盛况。
当时,全体小城都沸腾了,周边喜好戏曲的老百姓纷纭赶来,要热闹一番。
”孙正开说。
戏院建成开业时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些名角登台亮相《大赐福》《甘露寺》《回荆州》,让不雅观众大饱耳福,得到满堂彩。

光明戏院那热闹繁华的景象,虽未有幸见到,但只是听来也让人以为热血沸腾。
自此,光明戏院塑造了一个个戏班传奇,在河间大地上,戏班名家轮流登场,让城里城外的戏迷票友都对此心生神往。

往事繁华 好戏连台

推开戏院的大门,随着“吱呀”一声响,有条有理的戏班气息迎面而来。
通过10米的前厅,可以直达不雅观众厅。
走廊两侧的墙上,悬挂着一些曾经在此登台的名家剧照。
走廊尽头,古色古喷鼻香的屏风映入眼帘。
孙正开见告,戏院的前厅是连接戏院和街道的主要通道,不雅观众可以在这期待进场,“这个前厅足足有10米,在戏院里来说算是比较长的。
由此可见,光明戏院在当时来说规格该当是比较高的。
”孙正开说。

进入不雅观众厅,里面雕梁画柱,更是别有洞天。
戏院为二层建筑,不雅观众厅正面是戏台,宽12.6米,纵深7.6米,上方画有八仙图。
为知足当下的须要,戏台中心安装了电子屏幕。
不雅观众厅南端两侧有楼梯可达二楼,大厅中心及两侧摆放了一些藤椅和木桌。
不雅观众厅两侧及南面有方形红漆柱子共18根,直顶梁架。
柱子之间有花根“楣子”及彩绘檐板,上面绘制了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亭台楼阁……这些都是画师陈铁珊当年所作。
如今看来,仍色彩光鲜,维妙维肖。

大幕拉开、锣鼓敲响,各个角色纷纭粉墨登场,一出好戏立时就要上演。
花旦的婉约、丑角的诙谐、青衣的端庄……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和人们的叫好与欢笑,戏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里仿佛都藏着曾经的热闹。
“当时,演员们便是从这里候场的。
演出途中,有的演员唱累了,会借着空当来这里喝口水。
我当时就常常藏在这个角落里。
”孙正开指着戏台西侧说。

戏院二楼也设有看台,有花柱围栏。
孙正开说:“当时,二楼的东西两侧设有包厢,那是有钱的人家听戏的地方。
不过,楼下更热闹。
人多的时候看戏的不雅观众可达千人。
”抬眼望去,楼顶的灯光透过风雅的窗格,投射下柔美、通亮的光晕,让全体戏院熠熠生辉,无不彰显著它曾经的繁华。

好戏开场,台上热闹,传唱的是经典曲目,耍的是看家本领;台下也热闹,不雅观众听得入了神,仿佛自己便是戏中人。
自戏院建成,这里成了戏曲界的“宠儿”,新凤霞、银达子、宝珠钻、王玉磬、花桂荣、喜彩莲、桂三宝等诸多戏剧界名流和曲艺名家纷纭在这里登台献艺,也为河间这座小城增长了许多精彩与生动。

今年85岁高龄的孙正开回忆起当年自己看戏的场景,有些激动。
他虽精神矍铄,但腿脚有些许不便利,仍坚持要登上戏台看一看,“10多岁的时候,我最期待这里演猴戏。
只要一听说演猴戏,我就早早地来等着,有时候还让扮装的师傅给脸上画两笔,心里别提多美了。
”孙正开笑着说。

浴火重生 重见“光明”

曾经斗志昂扬的少年如今已满是华发,而光明戏院的光彩仍不减当年。
河间文保所的事情职员见告,戏院如今呈现的样子容貌是在遵照原貌的根本上,多次修缮的结果。

光明戏院自建成往后历经风雨,有过昔日的繁华,也曾消沉破败。
这座戏班不仅演绎了人生百态,也经历了不同期间的历史风云。
年复一年,戏院饱经沧桑,涌现了伤痕累累、破损严重的情形。
“有一年我回家探亲,再次回到戏院,看到里面破败的景象,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孙正开说。

近百年来,光明戏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承载着人们对它深厚的感情。
那些曾经在此沉醉的人们,每每途经热闹的街巷,不见那繁华景象,耳中只有当年的回响,面前只有破损的墙壁,想想该是何等的伤感。
因此,多年来干系部门多次对光明戏院进行修缮。

2011年,干系部门将修缮光明戏院再次提上了日程。
光明戏院的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屈服不改变原始风貌的原则。
经由拆掉朽木、复原墙体、复古围栏、翻新舞台、修复立柱、再造门窗,改换地板等一系列工程,严格谨慎,精益求精。
历时260多天,一座经久弥新的戏班建筑修缮竣工。
光明戏院浴火重生,熠熠生辉,重放光明,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3年5月,光明戏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见“光明”,修缮一新的戏院,是厚重的历史与当代文化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戏院是历史、是文物、是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
河间文保所的事情职员见告,戏院现在也常常承办一些文娱活动和会议,已连续承办了五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以及戏曲联演、非遗展演、“诗经”研讨等多种演出活动。

关上戏院的大门,仿佛走过了一个世纪。
这座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不仅是一座文物,更是一段弥足宝贵的历史。

来源: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