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11日,市价隆冬,在南京市郊区尧辰乡十月农业生产互助社,一个熟习的身影来到田间地头,和社员们亲切交谈。

毛泽东主席前来察看的不胫而走,当地农人欢呼雀跃,奔忙相告。
毛主席殷切叮嘱互助社的干部们:“走共同富余的道路,让荒山变果园,让荒地变良田。

用画笔定格历史 用色彩抒发真情 专访历史画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的作者时卫平 休闲娱乐

每当提及这段历史,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时卫平总是感慨万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感想熏染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义务便是为中国公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时卫平根据这段历史而创作的历史画《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再现了当年的场景。
我们一起听听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布面油画 100cm×200cm

江南时报:严谨准确的史实背景是创作历史画必备要素之一,叨教您创作《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当时的背景是什么?

时卫平:1956年我出生在江苏常熟,自从四十年前来南京事情后,这里便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6年1月11日,在南京市郊区尧辰乡的十月村落发生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宜,毛泽东主席来到这里察看农业互助社的事情,调研当时屯子实际生活生产的情形,听取搜聚农人的见地。
1955年7月,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互助化问题》的报告。
随后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互助化问题的决议》。
1956年1月11日,毛主席从上海到南京,提出要到屯子看一看,和屯子干部、社员谈一谈。
主席东出太平门,一起来到十月村落,察看了农田、水利,走进了农人家中。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江苏省文联将该题材列为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佳构工程操持。
记得当时我所创作的另一幅《毛泽东同道在瑞金》大幅历史画已经靠近尾声,接到这一任务后,我就在那年1月11日来到栖霞区十月村落旧址体验生活。
我站在十月广场仰望毛主席的全身塑像,想象当年主席察看这里的情景。
1月的南京寒风砭骨,那日的景象和65年前一样的寒冷。
这里早已盖起一排排基地厂房,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样子容貌。
想起我还在童年时每次被表叔挑在箩筐里,随着祖母回到常熟屯子老家过年,见到的都是泥土路和茅草屋,乡下没有电,夜里照明点着石油灯,我影象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南屯子便是这样的,这是如今的孩子们所无法想象的。
历史画创作须要依据当事人的口述史料和当时的影视图片来作为创作素材,在创作前期,特殊感谢栖霞区党史办刁志福主任的大力支持,他听说我要画这个题材,激情亲切地给我供应了大量当年村落民的口述回顾笔墨资料和图片光盘,使我对这一事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创作进展也变得非常顺利。

毛主席察看十月村落

江南时报:您为了创作《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这幅作品做了哪些准备事情?创作思路大致是若何的?

时卫平:若何才能画好这幅历史画《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我想起一首老歌:“千山万水连着天安门,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我以为这句歌词,正是我的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和创作立意。
当年毛主席来了,老百姓奔忙相告,从家中从田间一起拥过来,有些妇女还抱着孩子,他们将主席团团围住,毛主席笑颜可掬地与大家握手聊家常……这样的画面动听至深。
历史画创作便是对一段历史故事的阐述,要抓好主题思想的表达,尤其像毛主席察看十月村落这样对南京栖霞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宜,真实再现当时的现场,生动地表现65年前的人物特点,把不雅观众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迢遥的年代,这是我的一个初步想法。
同时,重点要反响领袖对公民的关怀,公民对领袖的爱戴。

江南时报:历史并不仅仅是笔墨文献,图画也能表示历史真谛,承载笔墨等媒介无法记载的历史内容。
在这幅《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中是如何表示真实性的?

时卫平:历史画强调历史事宜的真实描述,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画面中毛主席头戴一顶呢子帽,穿着浅灰色的中山装和灰色裤子,外穿灰色大衣,脚上穿着棕色的皮鞋。
根据人们回顾这便是主席当年的样子容貌,他风尘仆仆,神采奕奕,微笑着在村落干部的先容下走来。
周围村落干部和村落民们紧随着主席,仿佛在聆听主席的教导:“今后要把地皮平整好,将来用机器生产就好了。
”走在主席前面的一群孩子欢呼雀跃手舞足蹈。
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照片,我将孩子和村落民的衣着穿着表现出上世纪50年代的特点。
据老人们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十月村落到处是草、泥土路、茅草房,经济条件很差,男孩子常穿着姐姐留下来的花衣服,村落民的棉衣上也能见到显眼的补丁,这统统正好反响了当时历史的真实性,使画面产生一种真实可信的传染力。
在画面的背景处理上,远景村落口停着玄色的小轿车。
事实上,这个村落庄在当时从来没有小轿车来过,到了村落口路就窄了,车开不进来,毛主席就下车步辇儿,田间有农人在劳作,我在画面的左侧茅屋房顶上烟囱处画了淡淡的炊烟。
在冬天,农活并不多,有些农妇已经在准备午饭了,那是一个普通冬日的上午,通过这些细节让画面显得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其余河边人力水车等农具,也表现了当时相对掉队的生产力和一道昔日的村落庄风景,营造一个过去江南屯子的历史氛围。

毛主席察看十月村落

江南时报:来日之视今,犹今日之视古。
历史画给人们带来的审美和史学代价是无法计算的。
对付《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这幅作品的创作经历,您有何感想?

时卫平:我以为,通过一幅油画作品来反响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心系公民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十分故意义的。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统统向前走,都不能忘却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却走过的过去,不能忘却为什么出发。
”利用这些素材,负责创作这幅历史画,便是为了铭记历史,让现在的我们凝聚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十月村落村落民见告我,自从毛主席到访后,干部群众一贯十分努力,他们牢记主席的亲切教导,兴建了水电厂、扇子厂、农机厂、窑厂等十几个工厂,还办了养老院,村落民看病也险些不用费钱了,实现了主席的期望,走上了共同富余的道路。
画面中的那群欢快的孩子,现在都是老人了,回顾当年他们送别主席,他们说,当时跑过去趴在主席的汽车车窗上,舍不得他老人家离开。
毛主席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也没有叫人赶他们走,他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的与这些小孩子挥手辞别:“小朋友,我们过三年再来。
”这是多么动听啊!

江南时报:您后来又重新绘制了《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这幅画,缘故原由是什么呢?

时卫平:在创作历史画《1956·南京·毛主席来到十月村落》的过程中,我深入理解了这段历史,让我倍感温暖。
创作完成后,作品参加了江苏省委宣扬部、省文联、省美协主理的建党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江苏省当代美术馆收藏。
这里刊登的作品是我于2024年6月重新绘制的第二稿,尺寸略小一些,在细节上也作了一些改动。
我重画这幅作品,便是希望我们永久也不要忘却1956年1月11日南京那个温暖动听的故事。

毛主席在十月村落田头察看农业生产

江南时报:您曾为新华日报报史馆创作油画《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该画在原型照片根本上进行视觉构造的优化调度,更凸显周恩来伟岸、儒雅的形象。
去年10月,“讴歌时期——冯健亲、时卫平主题性油画创作研究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开幕,展览中一幅幅美术作品彰显出激扬的创作活力、宽广的社会视角和充满张力的艺术能量。
叨教这些年的创作经历给您带来若何的体会?

时卫平:经由多年来美术创作的实践,提高了我对写实油画在主题创作中叙事性的认知: 一要讲好故事,要熟习故事。
二要强调写实油画的绘画措辞和表现力。
三要把稳主次,画好构图。
四要看重细节和局部的深入刻画和描述。

我以为每次用写实油画办法进行主题美术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历史画创作,由于创作我会负责去探求史料读懂那段远去的历史,会到事宜发生地去体验生活,体会当年党在峥嵘岁月中艰巨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武断的空想信念和乐不雅观主义情怀,再来描述那些年月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幅。
这些经历对付我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得的。

(江南时报 张姣姣)

时卫平,江苏常熟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从前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奖,入选第六、七、八、十二届全国美展和十二届全军美展。
2016年入选江苏省精良美术家系列展,并获“江苏省精良美术家”称号。
出版作品集有:《美术峰荟——江苏省精良美术家系列展时卫平作品集》《时卫平素描艺术》《时卫平字画集》《时卫平油画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