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言志

混沌初开,人文始著,口语尚不成系统,笔墨还远没有发明,诗歌却迫不及待,不得不产生了。
人类在日益社会化的生活中,产生了越来越丰富的情绪。
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喜、怒、哀、乐,后来有好和恶,再后来又有惧。
这七种情绪,都须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进行表达。
《乐记》说:“凡音之起由民气生也。
”情绪上来了,非得拉长音值,拉大声调唱起来。
这便是人类最早的诗歌。
诗歌分开了说,歌是产生在诗之前的。
王灼说:“或问歌曲所起,曰:天地始著,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以是起也。

人文初著的上古歌诗 休闲娱乐

节制的词语少并没有阻碍情绪的表达。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只要有一个语气词“啊/兮”就够了。
深吸一口气,情与气偕,经由喉、舌、齿、唇、牙等“自然乐器”,不断塑造声音的形象,贴切而细腻地表现情绪的变革。
人声通过高度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不断丰富表现力。
有了情绪的表达和传播,自然就需求情绪的接管和回应。
这种情绪的互换与互动是通过和声进行的。
于是,由单音发展到多音,由横向发展扩充到纵向发展,涌现了律和声。
人类不得不发明相对统一的高和节奏。
先是拍打手、腹、腿等部位,再发展到击石拊石,末了发明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人工器乐体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不断完善表达情绪的音效。
个人的情绪蜕变为社会的情绪,升华为代价不雅观和方法论,并与行为相适用。
《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孔颖达说:“乐之所起发于人之脾气。
”人类早期漫长的诗歌实践,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断连来宣示情绪、指示意义,逐渐形成一套听觉符号系统。

诗歌随着音告成长,二言词、三言词、四言词相继涌现,诗句越来越长,表达的意义越来越丰富。
为了兼顾抒怀和言理,在两个语义单位之间加语气助词“啊/兮”。
后来由于词语太多,干脆在每一句后加“啊/兮”。
末了取消“啊/兮”,用押韵代替。
诗歌的语音语义单位终极蜕变成词、读、韵、阙、篇五级。
诗与歌逐渐分离,由侧重听觉形态转向侧重视觉形态,由表情为主转向表义为主。

中国早期诗歌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见证了这一进程。
伏羲氏、朱襄氏、葛天氏、炎帝、黄帝、顓顼、喾、尧、舜、夏、商都有乐舞,当然也会有诗歌。
郑玄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但现存上古歌谣《击壤歌》《康衢歌》《卿云歌》《尧戒》《赓歌》《熏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为后人所伪托。
由于史料缺少,可信的材料不多,《诗经》以外的先秦歌诗,研究者要么避而不论,要么语焉不详,几近于学术空缺。

二、诗乐舞

追溯中国诗歌的发展的源头,唐诗才到四分之一,《诗经》才到二分之一。
张四维说:“见世之为诗者,多根柢于唐,鲜能穷本知变,以窥风雅之始,乃逆隋而上,极于黄轩。
”黄帝是中华礼乐文明体系的创建者,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黄帝制作的三个乐舞《云门》《大卷》《咸池》,分别表现黄帝继位时云的祥瑞、武力征服敌对部落和向百姓普施恩情的环境,以视觉图腾为主。
乐舞试图化解黄帝部落对天神和地祇神秘力量的恐怖,表现部落集体的情绪和意志,是礼乐思想的发韧。
黄帝时措辞和笔墨尚不发达,并不具备创作诗歌的基本条件。
黄帝宗族一贯传承到周建国。
周武王将黄帝之后封于祝,以传承黄帝礼乐,并将黄帝礼乐接管到周乐中,周人该当补作了诗歌。
孔颖达说:“黄帝有《云门》之乐,至周尚有《云门》明,其音声和集,既能和集,必不空弦。
弦之所歌,即是诗也。
但事不经见,故总为疑辞。
”可惜,黄帝时的诗歌不知何时遗失落了。
唯有一首黄帝时民歌《弹歌》存世。
《吴越春秋》记载:“古者公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去世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
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
”这首诗歌二言、四句,简要完全,恐为后世所增饰。
对去世去亲人尸首的怜惜,视去世犹视生,是儒家丧礼的基本依据。

颛顼效法黄帝的《门云》,制作了《承云》,表现继位时风的祥瑞,模拟了风的声音。
《承云》利用了“模拟乐器”,通过对大自然声响的模拟,声音也越来越丰富,表现力更强。
《吕氏春秋·古乐》:“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承云》以拟声词为主,建构听觉图腾。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喾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人声和器乐都得到很大的扩展,乐的规模扩大,并且实现了乐与舞的领悟。
《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壎、箎,鼗,椎锺。
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箎。
因令凤鸟、天翟舞之。
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首先,喾丰富了人声。
可能是由于措辞笔墨不足发达的缘故,此前的乐歌只有表现语气与感情的虚词,喾制作的乐歌写入了实词,表意功能大大加强。
其次,喾丰富了器声,增加了打击乐和管乐,节奏感和旋律性得到加强。
再次,喾丰富了舞蹈,增加了凤鸟舞和天翟舞。
《宋书·符瑞志》:“(喾)使鼓人拊鞞鼓,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
”这些乐器断非一人一时能够发明,音乐传说将漫长的发展过程累积到喾身上。
喾通过大型乐舞,表达对天神、山川、先祖的敬畏、崇拜与戴德,勾引族群的情绪和认识,增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尧制作和增修了《大章》,以表现先王和自己的德政,可惜歌诗都不存。
尧时尚有《康衢歌》和《击壤歌》两首诗歌存世。
《文心雕龙·时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击壤歌》是一首民间歌曲,内容朴实,反响了尧时百姓康乐的环境。
皇甫谧《帝王世纪》:“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
不雅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
’老人曰如斯。
于是景星曜于天,甘露降于地。
”《尚书传》:“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种田而食,帝力何有。
”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边玩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着怡然自乐的歌曲,既展示了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景象,又表示了绝世高蹈的人生哲学,可视作隐逸诗之祖。
《康衢歌》则是一首文人歌曲,记载在《列子·仲尼》中。
听说尧晚年到康衢微服私访,听到孩子们在唱士大夫教的歌曲:‘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康衢歌》是一首政治讽谕诗歌,一方面赞颂了尧平章百姓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敦促尧屈服定命,尽快禅位于舜,确保权力平稳交结。
尧屈服了朝野的见地,即刻向舜移交权力。
这两首歌曲成为后世歌谣的源头。
王骥德《曲律》:“自《康衢》《击壤》《黄泽》《白云》以降,于是《越人》《易水》《大风》《瓠子》之歌继作,声渐靡矣。
”朱载堉说:“《康衢》《击壤》者,尧之遗音也。
”《律吕精义》用工尺谱补度这两首歌曲,有工、尺、一、四、合五个音,循环往来来往,累累如串珠,词义与旋律并不相关,显得平和中正,古拙质实。

三、弦歌治国

舜制作的《韶》乐中包含声歌《大唐歌》,歌颂尧的功德。
《尚书大传》记载:“惟五祀,奏钟石,论人声,鸟兽咸变,于是乃浡然兴《韶》乐于大麓之野。
执事还归,两年(讠劳)然,乃作《大唐之歌》,以声美帝,声成而彩凤至。
故其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
八风回回,凤凰喈喈。
’”展演《韶》时,演出者头上插着鸟毛,身上披着兽皮,环绕着辟雍学宫,边走边敲击石磬,仿照鸟兽的叫声,居然还招引来黄鹂鸟。
《文心雕龙·明诗》:“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熏风》之诗,不雅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可惜《大唐歌》歌词本日保存不完全,只留下描述仪式音乐场域的部分。
《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
’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拜曰:‘然,往钦哉!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仪式以迎神开场,司乐夔迎请尧及历代先先王降临。
尸位们到场后,相互谦让一番,各自就位。
鸟兽同舞,乐声齐奏,百官晋谒。
此后是颂神乐歌,共三阙:第一乐阙由舜领唱:“陟天之命,维时维几。
”歌颂敬奉定命,治国安民,顺时而作,谨小慎微;第二阙由二十二大部族首领合唱:“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明确元首明智、群臣贤良才能国泰民安。
第三阙由群臣合唱:“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警诫如果元首缺少雄才大略,臣工

舜制作了《熏风歌》,鼓吹新的家庭代价不雅观,首创了弦歌治国的模式。
《孔子家语·辨乐解》收录《熏风歌》词二章四句:“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熏风》之诗,其诗曰:‘熏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熏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两阙歌词颂扬了熏风温暖滋润津润,人们蛰伏了一个冬天之后,总算可以出户活动了。
冬去春来,熏风迎面而来,万物滋长,欣欣向荣,蛰居的愠怒一扫而光。
《乐记》描述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景象:“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翮奋,角觡生,蛰虫昭稣,羽者妪伏,毛者孕鬻,则乐之道归焉耳。
”歌词利用赋比兴的手腕,表现更深层的内含。
《熏风歌》同时喻示了舜的孝道和德政。
蔡元培说:“家长制度,盖至舜而吾民族固有之伦理思想,已有根本矣。
”冬天蜗居一室,生活单调,饮食困乏,难免产生各种悲观感情,滋长怨恨,引发轇轕。
舜歌颂熏风解愠,主见家庭社会宽容和解,不无道理。
舜以孝道被举荐,在各种磨练中,舜对父母孝,对朝廷忠,对百姓仁,舜的美德赢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舜以人伦代价体系为根本,建立起身庭、宗族、国家三级代价体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熏风歌》的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和弹拔乐。
舜用鸣球作打击乐,象征天帝的法器,以强化乐歌的神圣性。
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编卷八收有舜所作《熏风之诗》(见谱例)。
歌词为“熏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熏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二十五字,不分章,不分句,不组词,配以工、尺、—、四、合五个音,一字一音一拍,循环往来来往,吟唱五遍,刚好每一个字都唱了五个音,谓之端如串珠格。
没有语义重音,格律与旋律无关,类似诵经。
《魏氏乐谱》收有《古熏风歌》(见谱例)。
在乐歌前面拼凑了一大段引歌,暂且不论。
正歌分两章,旋律同等,每章两句。
有八个音高:合、四、上、尺、工、五、六、仩;有四种节奏:两字一拍,一字一拍,一字拍半,一字两拍;语义重音与节奏相符,有较强的叙事性与抒怀性。

禹命皋陶制作《赓歌》。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
’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拜曰:‘然,往钦哉!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赓歌》有三阙歌词,表现元首开明,臣工尽职,相互谦让,不忘警策,为百姓谋康乐的朝堂气候。

四、遗佚与补作

周补撰或重修了上古歌诗的词。
王灼说:“孔子之时,三皇五帝乐歌已不及见,在齐闻韶,至三月不知肉味。
战国秦火,古器与音辞亡缺无遗。
”梅鼎祚说:“昔葛天《八阕》,爰乃皇时,黄帝《云门》,理不空绮,尧有《大唐》之咏,舜造《熏风》之诗,大禹成功,《九叙》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其来久矣。
”由于早期的记录水平有限,再加之后来的传承受到阻断,上古歌诗的词与谱大多遗失落。
后代文学家元结、皮日休曾补作过上古歌诗。
元结说:“乐声自邃古始,百世之后遂无古辞”,补作伏羲至商十代《古乐歌》凡十首。
后世对上古歌诗进行辑录。
对付梅鼎祚说:“今故特录古歌,庸置首简,其他琴曲歌謡,后各种次,不复繁兹。
若夫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謡乎飞燕,夏甲叹于东阳,殷氂思于西河,凡斯之属,名存辞佚,亦具纪焉。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收歌七十八首,另有谣、杂辞、诗、逸诗、古谚语多少,载其出处和本事甚详,但不录乐谱。

周补录或重度了上古歌诗乐谱。
后世间有套用俗谱和补度谱。
《乐记》:“《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
”《齐》即三代遗乐,到子贡时还有乐人可以识其谱。
可惜在春秋末年遗佚了,仅有《商颂》编入《诗经》中,得以传承。
左克明《古乐府》:“上古帝王之世,徳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击壤》之老人、《康衢》之童子、与夫《卿云》之瑞,《熏风》之时民,莫不因之而成歌。
其后风衰雅缺,而妖淫靡曼之声起。
”今见上古歌谱,有些套用了民间俗曲。
何塘说:“古乐之不传也久矣。
然其始终本末,则略见于《虞书》之数言,而律吕声音,则犹存于俗乐之制作,顾不雅观者不加察耳。
”还有一些为文人补度的古琴曲。
后世的补度,少有基本管理之作。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来源:作者:杨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