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荐诗
- 蘑菇伞 -
闫超华
小男孩在房间里
举着一把伞
我是一朵四岁的蘑菇
小女孩在房间里
也举着一把伞说
我是一朵五岁的蘑菇
两个洁白的形体
站在一体,宛如
两个刚出生的动物
身体有点儿发绿
我多想举着伞
蹲在他们身边说
我是一朵二十九的蘑菇
哪怕,说完
急速就被收起
也好啊
身上落着金黄的雨滴
黑女品读
两个孩子,两个蘑菇伞,由于稚嫩可爱,像春芽那样发着绿光。这绿光当然带着想象的味道。那么一个二十九岁的人变成一朵大些的蘑菇伞,会不会由于正处于黄金年华,像金黄的雨滴洗过那样模糊发光?二十九岁的人在想象,并且“哪怕,急速被收起也好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是一个阶段向回不来的那个阶段回望和惜别。“我多想……”正是这首诗的中央。
诗歌朗读
豫灵镇第一小学 鲍晓宁
孩子的诗
01
- 蚯蚓和地铁 -
鲁诗雨(8岁)
蚯蚓住在山野
吃的是土
拉的是土
住的是土
蚯蚓的生平都在蠕动
日子过得很慢很慢
地铁住在城里
咀嚼着阴郁和灯光
消化侧重要和匆忙
吐出的是怠倦和劳累
地铁的生平都在奔跑
日子过得很快很快
地铁不知道蚯蚓
蚯蚓不认识地铁
批驳:蚯蚓和地铁是完备不同的事物,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地面下活动,在阴郁中穿行。孩子既捉住了它们共同点,又在它们的不同上做文章,于是写出了诗的哲理味:和韶光赛跑的,日子过得很快;在韶光中消磨的,日子就过得很慢。过得快好,还是慢好?最主要的是,它们并不知道在自己的生活办法之外,还有其余一种生活。
02
- 冬眠 -
陈芊润(11岁)
如果我不写诗
那是我的灵感在冬眠
蜷起身子
不吃也不动
连呼吸都变得很轻很轻
可是我的心跳还在
虽然微弱
血液也在流淌
只是缓慢
避开冬天的冷
当温暖的风吹来
我的灵感就会清醒
冒出头的小草
还有枝头开出的花
都是我的作品
批驳:这一定是个喜好写诗的孩子,以是他把自己的灵感比喻成冬眠和清醒。冬眠的时候,心可没有停滞感想熏染,否则,怎么能迎来清醒后的绿草繁花?如果你也喜好写诗,一定会有同感。
03
- 信 -
陈芊润(11岁)
白天给黑夜的信
用金色的阳光书写
黑夜收到来信
打开玉轮灯
展开信笺
闪着金光的字
一颗一颗铺满天空
黑夜给白天复书
把写好的信装进露珠
白天收到来信
一颗一颗仔细阅读
然后折叠收纳
装进圆圆的太阳袋中
批驳:夜晚,星光闪烁,在小墨客眼里,便是一封写满金字的信;白天,露珠日莹,自然便是黑夜写给白天的复书!
在小墨客眼中,天地之间充满了这样宝贵的信件。
诗教教室
- 不要忽略儿童生活的另一壁 -
黑女
在我们的阅读影象中,表达幽美、通亮、幸福和快乐的童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熏陶情操,促进审美,丰富情绪。然而对照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会创造,童诗写作忽略了儿童生活惨淡的一壁,忽略了孩子的恐怖、难过、后悔、羞愧等负面感情。
在当下,大量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痛,纵然正常的孩子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父母过高的期望,山大的学习压力,和家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的童诗很少表达生活的这一壁,就即是忽略掉了诗的主要浸染。
大家都知道诗与生活的关系,但在童诗写作中,生活被过滤,变得扁平化、空想化,就彷佛大家在赏花时常常忽略掉蓓蕾和残花一样。难道我们的孩子已经薄弱到了这种程度,必须用阳光和雨露包裹起来放到措辞的温室?这种过度保护实在正是对孩子的侵害。
无论苦辣酸甜还是平淡无味都是生活的真实味道,让孩子在读诗、写诗时像体味美好、愉悦那样体味恐怖、难过、后悔、羞愧等负面感情,实在便是更好勾引他们审察自己的内心,并通过表达把负面感情客体化。有人说:写诗便是治疗私人创伤。能够治疗自己的伤,也才能触动读者,为读者疗伤,这便是诗教的打开和启悟。
正视生活的另一壁,童诗写作就不单单是云端风光或远方风景,而是朴实厚重确当下。我们的当代童诗就会更多些沉郁、冷峻或者诙谐、讽刺之类的气质,童诗偏于阴柔和软甜的格调就会发生变革,呈现出多样性。童诗写作最忌成人化和稚子病。二者表面上像是两极,实在都是对儿童生活的绑架和扭曲,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发展。
孩子的天下纯挚,但并不大略。那些表达了去世亡、困苦、烦恼之类的诗,表面上是灰色调,实在正是生命的真实性,反而更具有照亮和启迪的可能,因此负面感情可能是真正的正能量。
写诗能提高孩子各种能力,但诗并不即是工具,让孩子在亲近诗、写诗中得到灵性成长,与大千天下的发达生命力互相应和才是最根本的。这样的诗也才能成为有源之泉,有本之木。
童年对付孩子来说,是个人史、心灵史的主要部分,他的诗写自然也是为个人写史、为一代人的生命进程写史。很多作家在选编儿童诗时都很重视生命的真实体验,这样,才可能为我们的下一代供应全面而丰富的“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