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祖师原来宰相家,洪君赶散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摘锦桥边插柳桠。

铁改余算什么铁改万家姓是原形 汽车知识

堕泪眼不雅观堕泪眼,悲心思我又思他。

万字本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几万家。

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是一首传家诗,已在四川(蜀)泸州(亦名泸县)和重庆等地一个万氏大家族中传了六百多年。
它记述了元末明初该族万氏先祖为避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之君王)征西军,涉迁湖北(鄂)西之蜀地,在泸州(古称江阳)父子兄弟分离,开启蜀地万氏分支繁衍的故事。

据我父亲万积庆(湖南大学物理学教授,出生于泸州)说,所有同宗万氏子弟从小便要背熟这首诗。
由于泸州赵永康师长西席研究清末民初大文人万慎子(我的高祖父)[1],我最近有幸拜读了老家族谱与这首诗。
持续数日,它的词音故事在我脑海中回旋吟诵,难以忘怀。

这首诗最神秘的是开头句的‘开山祖师’‘宰相’,族谱中没有明确记载,元朝正史中亦无姓‘万’的相称于宰相的官吏。
元朝以中书令为相,平章政事为次相,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但原则上禁止汉人任相(以及其它中心地方正职官员)[2]。
出于对先人的敬意和对历史的好奇,我遍查文献史料,终于考证出元末反元义军在巴蜀地区(包括鄂西,云南(滇)北,贵州(黔)北,陕西(陕)南等地)建立的大夏国之右丞相万胜为万氏传家诗中的开山祖师 [3]。

来自于湖北黄陂(与麻城同属元代黄州路)的万胜,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或夏天统元年)至1366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或夏天统四年)任夏国右丞相(‘宰相’),1366年因夏海内耗被冤杀。
结合泸州老家万氏族谱[4]和传家诗,可以得知万胜后代万必有(一曰万吉)曾任夏国巴东(现四川奉节)知县[5],万胜遇害后回老家黄陂-麻城。
朱元璋伐夏西征时,万必有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离鄂返蜀,1371年(明洪武四年)夏帝降明亡国后,迁往夏都重庆之西泸州(‘西涯’)。
随后万必有三子分家(‘分携手’),三子万归三西迁于眉州(现四川眉山),次子万归二西迁于富顺,万必有携宗子万归一留居泸州(‘一(万)家分作几(万)家’)。
分家时留诗为证,让三支后代不忘共同的先人和开宗立族的经历。

得知650年前抗元民族英雄万胜为传家诗中的开山祖师,我对这首数百年来传诵于蜀境内外、成千上切切氏族民气坎口中的诗,更加深了敬意与亲感。
寥寥56 字,却描述了600年前那个改朝换代,驱虏复汉时期中一个万姓家庭不屈常的经历:身出崇高(夏国)宰相之家,却在(元末明初)战乱中背井离乡,父子兄弟被迫(于泸州)悲哀分离。
不过我对诗中‘万字本无三两姓’句的确切意思迷惑不解:难道泸州分离时还包括别姓的亲友?

在查阅文献史料时,我打仗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居住、源于蜀、滇、黔地的好几个氏族流传着与我万家高度相似的传家诗(或“分离诗” 、“别离诗”)!

(1)四川重庆谭氏传家诗[6,7]:

元朝本是宰相家,洪武追散如西涯,

泸陵岸前分起首,石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万家,

后裔对得诗一首,从前原來是一家。

该谭氏族谱记载,入蜀开山祖师(谭朝祯)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非现在的孝感市),儿子取名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 以及佑一、佑二、佑三、佑四。

另一版本:

元朝本是将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泸陵岸上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

若是同族来相会,对得诗句是一家。

第三版本:

元朝本是宰相家,洪兵赶动入西涯,

炉陵岸前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万家。

千载儿孙作表记,文韬武略甚堪夸。

若是同族来相会,对得诗合是一家。

第四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芦林岸上分携手,时过江边插柳桠。

咬破指头书血字,几处罚来各一家。

后人对得诗一首,千百年前共一家。

第五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巫山岸上分携手,凤颈江边插柳芽。

体泰在天皆由命,悲乡思我又思他。

五人一别归体处,一梦云遊水撒沙。

吾儿自有三两路,各自逃散去安家。

第六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崖。

绿林岸上分携手,凤景桥边插柳芽。

体塔在天皆由命,思乡辞我又思他。

八人何处皆何去世,一梦遊云水推沙。

吾儿自有三两路,年夜家逃散去安家。

第七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崖。

芦芽岸上分携手,凤景桥头插柳花。

否泰在天皆由命,哀乡悲我又思他。

十人一别归何处,地北天南不一家。

第八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崖。

芦芽岸上分携手,凤景桥头插柳芽。

否泰在天皆由命,哀乡悲我又思地。

十人一别归保处,一梦云遊海抛沙。

第九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芦林岸上分携手,垂钓江边插柳芽。

兴发在天皆由命,悲得思你又思他。

十人一作别异地,一梦云遊海散沙。

子孙但居三五处,一家分为千万家。

第十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崖。

泸涯岩上分携手,凤景桥边插柳桠。

否泰在天皆由命,伤悲思我又思他。

铁字改成余字姓,一家改做千百安。

十人誓愿归何处,梦里云游浪捲沙。

后世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十人子孙不认祖,身生白癞丧黄沙。

不同谭氏族谱记载,入蜀开山祖师或为元朝宰相,或为麻城孝感平民,儿子取名满一、满二、满三、满四、满五。


至满十[6]。

(2)四川彭水县太原乡喷鼻香树坝村落谭氏传家诗[8]: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巾赶散入西涯。

红阳岸上分携手,凤凰桥头插柳桠。

一姓改为几样姓,几姓分居百干家。

要想兄弟同相会,一梦云游海推沙。

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该谭氏祖传,开山祖师兄弟七人于元末明初由河南入蜀。

(3)四川彭水张氏,彭水县鹿鸣乡向家坝谭氏传家诗[8-10]: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

绿杨岸上各分离,凤柳桥头插柳桠。

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痕沙,

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该张氏族谱记载,开山祖师(张必通)兄弟五人(后一人改姓谭)于元末明初由鄂入蜀。

(4)四川西昌余氏传家诗[11-14]: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赶散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 风锦桥边折柳丫。

否泰是天皆是命, 悲哀思我又思他。

十人十马归何处, 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并无三两姓, 十家分作百千家。

该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十兄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 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当时姓铁)以及十妹夫根十,自湖北麻城孝感入蜀。

另一版本(四川犍为余氏传家诗):

本事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哀思我又思他。

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第三版本(四川内江余氏传家诗):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扰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折柳丫。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哀思我又思他。

余家原无三两姓,一家化作千万家。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推沙。

(5)贵州黔西县锦星乡余氏传家诗[15]: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颈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哀思我又思他。

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树桃花共树芽。

该余氏族谱记载,入蜀祖系元朝宰相铁穆及九子一女。

(6)四川西昌,安徽巢湖俞氏传家诗[16,17]:

吾本元朝宰相家, 红巾作乱走天涯。

庐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折柳丫。

否泰是天还是命, 悲哀思我又思他。

十人今散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俞字本无三两姓, 一家分作万千家。

该俞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俞廷玉(历史上为朱元璋部下早期将领,1361年殁)九子一婿,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庚十自鄂入蜀。

(7)四川重庆、邻水,云南镇雄,贵州黑桃坝陈氏传家诗[18]: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

棋盘石上相聚首,风荡河边柳更斜。

弟兄八人分别后,一家分做千万家。

该陈氏祖传,开山祖师(陈文进)于明洪武入蜀。

(8)云南镇雄胡氏传家诗[19]:

我祖元朝宰相家,皇兵追赶入西涯。

否泰在天人在命,陛下思我我思他。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芽。

十人聚命图存后,一派蒙休万世华。

胡氏祖传,开山祖师(胡蓝礼、胡桂礼、胡腾礼等九人)来自江西(赣)吉安(后代于清乾隆期入滇)。

(9)云南昭通、彝良罗氏传家诗[20]:

我罗本是宰相家,洪军闯散奔天涯。

若有患难同刀挡,若有富贵享荣华。

若有一人不记祖,子子孙孙反长沙。

若有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是一家。

该罗氏祖传,开山祖师(罗约龙、罗思龙、罗建龙、罗飞龙)于赣经鄂、蜀入滇。

(10)四川内江黄氏传家诗[21]:

黄门原是宰相家,为避洪兵奔四涯。

五凤楼前分携手,玉桥头便插柳桠。

唯愿房房出虎穴,他乡户户振声家。

世远分支传旧句,不忘水源百代华。

该黄氏祖传,开山祖师(黄科金)由鄂入蜀。

(11)贵州安龙马氏传家诗[22]:

本是元朝宰相家,黄巾追赶辱欺凌。

洛阳桥前丢诗句,细水河边插柳花。

马字并无二三字,千家万家是一家。

后人记得诗八句,记到儿孙也不差。

该马氏祖传,祖籍赣,清嘉庆年入黔。

(12)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野彪片区沈氏传家诗[23]:

沈姓原来宰相家,皇兵追赶入西涯。

沈基桥上来分散,渭水河边插柳花。

异日团圆重相会,赞助朝廷永无差。

后人记得诗八句,千家万家是一家。

(13)贵州遵义县团溪镇沈氏传家诗[23]:

沈姓原来宰相家,皇兵追凌驾西涯。

江西流出四川坝,十八桥头分了家。

后人记得诗六句,千家万户是一家。

显而易见,这些谭、张、余、俞、陈、胡、罗、黄、沈等氏分离诗大同小异,与万氏传家诗同源相联!
据查,目前保留的各族谱为清中、晚期所修。
只管字、句、篇幅不尽相同,但都描述四件相同的事:身为显贵(宰相或帝王)或显贵之后(‘人’),明太祖朱元璋平西时入蜀(‘时’),在泸州(或蜀境)兄弟父子分离(‘地’),留下(险些同样)一首传家/分离诗(‘事’)。

各氏均传先人由(赣经)鄂入蜀,谭氏与余氏族谱更明确来自湖北麻城,与万氏来源相同。
如果这些诗来源真实,属同时创作,则最大略、逻辑、且可信的阐明是:各氏入蜀之先人是相识、同门、共族,或者一家的!

这些诗中的‘小异’有些为异音、型,但同、近义字,有些为地、姓名更换,有些为篇幅改动,很可能是由于数百年来传诵有误,或后世添加修正。
比如同处西昌城的余,俞二族分离诗70字中12字异,同处遵义城的沈氏二族分离诗比较6句42字中17字异,谭氏分离诗有十多个版本。
有些版本中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当为清中、晚期(时距元末明初约500年)修谱时所加。

谭、余、俞、陈、胡、马氏分离诗均称开山祖师为元朝宰相或宰相之后。
罗、黄、沈氏分离诗称开山祖师为宰相或宰相之后,因涉及‘洪’(朱元璋)军/兵,故应指元朝宰相。
历史上元朝无姓谭、余、俞、陈、胡、马、罗、黄、沈的宰相权位官吏[2]。

余、俞(很可能是同宗)氏族谱称先人为由‘铁’姓改为‘余/俞’姓蒙古人,源自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元文宗、明宗、宁宗朝)太平王中书右丞燕铁木儿,或武平王不花铁木儿 [12,13]。
不过,铁木真、燕铁木儿、不花铁木儿不姓‘铁’或‘铁木’:铁木真姓‘孛儿只斤’ 或‘奇渥温’ 或‘乞颜’,燕铁木儿和不花铁木儿姓‘伯牙吾台’或‘钦察’,其史籍上汉文姓名均为音译。

元朝任相者,不是太子,便是皇子、诸王,地位高于‘相位’官职。
先人若曾任元朝宰相,更得当的说法应是‘元朝本是王爷家’吧?元朝汉人位居社会最底层(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天潢贵胄,骄横一世(但不谙汉语汉习)之帝相之家的蒙人断不会(也不能)随意改姓变汉,无论是得意或患难时。

历史上,每当元庭皇亲国戚内讧相残,失落败者均会逃往不受元庭掌握的、地处东欧、中亚、西亚的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儿‘四大汗国’,以求得身为亲友之诸汗(国王)的庇护和支持,不会改姓埋名、伪装元庭治下的民间汉人。
即便明朝时因排蒙而隐姓,清朝尊蒙,为何不复姓,规复先人盛名?

余/俞氏族谱中有许多记载与史不符,特殊是立下分离诗的九兄弟一妹夫(十位进士),身为元朝现任宰相、尚书、太守等大官[12],其名却不见载于史料,当是后人虚拟。
有俞氏族谱称入蜀开山祖师为俞廷玉。
俞廷玉为朱元璋元勋,去世后封为公爵,其后代为何要躲避朱元璋追捕(史籍上无此记载)?另有俞氏族谱称俞廷玉为入蜀开山祖师宗子俞秀一[12]。
历史上俞廷玉殁于朱元璋改元洪武前七年, 怎能再于‘洪武初’入蜀?凡此各类,‘铁’改 ‘余/俞’与蒙古宰相渊源之论缺少可信、可证根本[14]。

谭氏族谱所载入蜀先人有多种说法[6]。
有些极似余氏族史,‘谭’改‘铁’、‘铁’复‘谭’,也是元相之后,十进士,任太守、尚书、侍郎的九兄弟(取名满一、二、三、四,根五、六、七、八、九)一妹夫(取名根十)逃难、分离、立诗。
有些未说分离兄弟为元庭大官。

近有谭氏后人提出其先人谭玉珍即元末在蜀建国大夏,登基为帝的明玉珍,但此论难立[7]。
史籍文物均明载明玉珍姓‘旻’(因信奉明教之故改‘明’)且只有一个儿子(太子明升,继明玉珍帝位)[24,25],不姓‘谭’,不似谭玉珍有五子。
关于明玉珍儿子们(除明升外)因畏惧朱元璋而改姓(为‘谭’)隐居之推测与史不符:明玉珍在蜀称王(1360年)称帝(1363年)时,朱元璋势力还弱(1364年称王,1368年称帝),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元庭势力包围,根本不能、不会威胁到明玉珍。

胡氏族谱所载极似余氏族史,逃难、分离、立诗的九兄弟也是元庭公、侯、宰相、尚书、侍郎等大官[19]。
同样,这些胡氏兄弟不见于史料。
黄氏族谱亦说立诗的是九兄弟。
马氏族谱所载也似余、胡氏族谱,立诗的八兄弟为元庭侯、丞相、元帅、都督、将军等大官[22]。
同样,这些马氏兄弟不见于史料。
弗成思议这样的大官如诗中所说那样独身只身逃难,他们的官衔更像是后世小说戏剧中的虚拟称号。
张氏族谱所载入蜀开山祖师张必通为元朝宰相,其子张添绍为明朝状元。
同样,该张氏父子不见于史料[10]。

近有人提出沈氏传家诗中的‘宰相’指的是明初为‘宰相级别’ 兴国公的沈万三[23]。
若如此,则诗中应是‘沈姓原来‘国公’家‘(‘公爵’地位仅低于‘王’,但高于‘相)。
何况沈万三的公爵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封,洪武六年(1373年)方被开罪发配云南(中途经蜀)。
当时蜀境太平,何来‘皇兵追赶入西涯’一说?又有一论说‘宰相’指的是生活在隋朝之前的南朝宋、齐、梁的沈约(卒于元末明初之前~850年)[23]。
同沈万三一样,沈约也未任过宰相。
遵义野彪沈氏与团溪沈氏所居地相隔仅40公里,传家诗却很不一样。
因此,沈氏传家诗中关于开山祖师‘宰相’之说不可信。

彭水张氏,谭氏(二支)传家诗称开山祖师为元朝天子或天子之后。
或许二氏所传族史像余、俞、胡、马氏族史。
如此,则分离诗中开山祖师渊源真实性值得商榷[6,10]。
有人考据彭水向家坝蒙古族历史,提出元顺帝的八弟兄,在1368年(洪武元年)被朱元璋大军攻破元大都(现北京)后,逃到四川,搜集旧部抗明,1374年(洪武七年)为明廷征剿,只好各求生路,吟诗分离(见上(3))[26]。
此说有悖于历史(例如,不知1368年蜀境为夏国统治,非明朝)。
分离诗末了一句中‘五百年前’若当真是分离时(而不是清朝后期)所写,则所指该是868年(1368减去500)、唐朝了!

现今谭、张、余、俞、陈、胡、罗、黄、沈等氏族谱及分离诗解读,均称入蜀先人为躲避追军,父子兄弟分离。
这彷佛与知识不符:大难当头,父子兄弟更应积聚力量,联络御敌,同生共去世,怎能各自逃命,抛亲离故。
就算如此,兵锋一过,则应重聚(但各族谱及分离诗均无此说)。
纵不雅观万氏传家诗,‘泸阳岸上分携手’发生在 ‘洪君赶散入西涯’之后,但并无韶光上‘紧联’意:开山祖师为避平蜀明军,迁到湖北或重庆之西地,与亲友团圆。
一段韶光(战事平息)后,开山祖师儿子亲友出家分离,择地自主,离家远行时留诗为记。

所有这些传家/分离诗,所传分离事均发生在元末明初的四川泸州,传诗的氏族均居住或源于巴蜀,滇北、黔北等地。
从1355年(元至正十四年)至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玉珍、万胜(明玉珍义弟)等领导的反元义军以及其建立的大夏国统治着这些地方。
先是明玉珍与元庭争战(1355年至1357年),再是明玉珍/大夏统治巴蜀、鄂西,万胜等攻伐滇北、黔北、陕南(1358年至1368年),后是大夏与明廷争战(1369年至1371年)。
1371年以前,朱元璋在巴蜀没有影响,也没有直接与元庭争蜀。
因此,所传入蜀、分家事该当与夏国,以及夏国与明廷争蜀大有关联, 而与元、明争战无甚关系。

在浩瀚传家/分离诗中,现只有万氏传家诗,因个中所说开山祖师与史载夏国宰相万胜符合[3],并涉及到夏国与明廷争蜀,而具高度可信性。
万胜长于带兵征战,为大夏立国巴蜀,攻伐陕南,鄂西,滇北,黔北(包括泸州,以及所有传分离诗氏族居住或源于之地),将元庭统治势力驱出西南中原之地,立下汗马功劳。
对他,大夏举国钦佩,‘士卒乐从’[24,25]。
除夏帝明玉珍外,万胜应有其他教中义兄弟,乃至义子(史载明玉珍有一义子,明昭)。
万胜冤去世、大夏亡国后,同甘共苦、关系密切的万胜亲友后人先是被迫西迁,后是被迫分离,临别时不仅在泸州江岸桥畔植柳为记,而且共同牢记传下一首传家/分离诗。
除了万胜之子(万必有)一家,泸阳岸上分离的可能还有异姓义兄弟,义子或亲家,或许包括谭、张、余/俞、陈、胡、罗、黄、马、或沈等6姓。

想必这便是传家诗中‘万字本无三两姓’ (‘三两’得六 )所指吧。
如上剖析,一些传家/分离诗首句中‘元朝’或‘帝王’词,应是数百年传诵异误、修正所致。
现知有相似传家诗的氏族有十姓或更多,个中不用除宗氏分姓(如张、谭,余、俞),或乃至他姓采取该诗。
正如许多巴蜀居民因各种缘故原由自认(但事实上不是)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27],或许有氏族 ‘借用’ 、‘引进’了类似的传家诗,只管先人没有在元末明初分离于泸州。
后世人为地修正、借用造成了与史料、知识不合的内容、阐明、以及推论。

除传家/分离诗外,各氏开山祖师儿子辈(但不保括孙辈)取名亦相似:万归一、万归二、万归三等,谭福一、福二、福三等,谭佑一、佑二、佑三等,余秀一、秀二、秀三等。
出生宰相(或帝王)之家,后代取名常日应不该如此‘平凡’或‘奇特’。
但他们若是信奉明教的夏国宰相万胜之后代,则‘一’,‘二’,‘三’等名字可能为教中同辈排行所致:史载万胜因信奉明教及跟随义兄明玉珍故,曾取名‘明三’(明玉珍应为‘明一’)。
替子辈取这样的名字,解释这些开山祖师们很可能是(义)兄弟,即万胜的(义)子辈。
听说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的先人毛太华,曾在万胜麾下当兵[28]。
毛太华的儿子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等[29]。
看来儿辈名中镶入‘一’,‘二’,‘三’等是万胜部下子弟同等采取的。

参考文献

1。
赵永康《泸县万慎子师长西席年谱简编》,网页:四川在线天府论坛 » 泸州论坛 » 泸县万慎子师长西席年谱简编,http://bbs.scol.com.cn/thread-914529-1-1.html

2。
《元朝宰相名录》,网页:景阳网 > 历史广场 > 元明清,http://www.dhllj.com/user/dhllj/ymqdx/1008281637.htm

3。
万宁徐丰《探求六百五十年前的先人》,网页:蜜蜂文化论坛 〉人文泸州,http://www.0830mf.com/dv_rss.asp ... d=5&id=18351&page=1

4。
董代富《赵永康师长西席等一行5人到特兴乡采访万慎子的故事》(包括部分泸州万氏族谱页面照片),网页:四川在线天府论坛 » 泸州论坛 » 赵永康师长西席等一行5人到特兴乡采访万慎子的故事,http://bbs.scol.com.cn/thread-945163-1-1.html

5。
陕西三水万氏《泸州支族谱序》,网页:新浪博客 〉陕西三水万氏 〉眉州万氏-万冲一门,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657b0c0100m60s.html?vt=4

6。
谭忠铃《谭氏入蜀开山祖师探析》,网页:三峡谭氏 > 文化研讨 > 历史考证,http://sxtanshi.com/newsShow.asp?dataID=104

7。
谭丰乐《《大夏国王明玉珍本姓谭》的不雅观点是错的》,网页:中华谭氏文化研究会 〉最新,http://www.tanchina.com/bbs/archiver/?tid-279.html

8。
成吉思汗的后裔《重庆市彭水县蒙古族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网页:百度空间 〉有蓝天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牧场,http://hi.baidu.com/�ɼ� ... 515b3332fa1c4e.html

9。
向军《彭水有个蒙古村落 1500村落民自称:我们祖宗是成吉思汗》,《重庆》 2010年03月10日,网络版:http://www.cq.xinhuanet.com/2010-03/10/content_19201585.htm

10。
张在军《张氏族谱不靠谱?》,《四川乐山日报》 2008年8月8日,网络版: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080824583/

11。
李宗放《明代四川蒙古族历史和演化略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25卷4期,网络版:http://sss.net.cn/ReadNews.asp?N ... assID=26&belong=sky

12。
余志勇《余姓起源传说》,网页:搜房博客 〉搜房微博 〉余志勇的博客http://blog.soufun.com/12793330/1772382/articledetail.htm

13。
成吉思汗《告“铁改余”同宗书》,网页:网易博客 〉东方策的日志,http://yuqiangwen.blog.163.com/b ... 662009111361748612/。
《余氏族谱择要》,网页::网易博客 〉东方策的日志,http://yuqiangwen.blog.163.com/b ... 366200911136202320/

14。
走出后清时期2 《“铁改余”征象-汉民族自我瓦解的警告》,网页: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50454.shtml

15。
侯尚培《白锦春秋》,网页:市民心声 > 乡土芜湖,http://www.smxs.com.cn/viewtexti.asp?id=567691&npage=32

16。
《四川西昌市蒙古人》,《南蒙古时势评论》2010年11月11日,网络版:http://smglnc.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4496.html

17。
戴家彬《巢湖水师俞氏家族之谜》,网页:安徽文化网 > 地方专栏 > 巢湖,http://www.ahage.net/chaohu/1446.html

18。
陈百万,网页:陈氏宗亲论坛 〉川渝云贵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 ... 2&Forum_id=44&page=

19。
胡炫,网页:胡氏宗亲网 〉胡氏宗亲网寻根系统,http://www.hszqw.com.cn/replylist.php?pid=1767&page=1

20。
罗碧宏,网页:罗氏通谱网 〉留言薄,http://www.luoshi.net/ly/default.asp?page=6

21。
《四川内江市黄氏》,网页:巴中黄氏网 〉各地支派 〉隆昌县,http://www.xinlanshi.com/bzhs/sc03-09.htm

22。
《八弟兄,元朝功烈万代长》,网页:中华万家姓 〉中华马氏论坛 〉家谱分支,http://10000xing.cn/x052/bbs/show.asp?id=41

23。
柳扬《沈万三后裔现身贵州遵义》,《西部时报》2009年11月10日,网络版:http://media.westtimes.com/shtml/xbsb/20091110/18869.shtml

24。
[明]杨学可《明氏实录》,[清]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史参第二十八册,网络扫描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891568.html

25。
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4,05期,网络版: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88224.html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91346.html

26。
赵开国《血泪凝诗句、僻壤隐天骄——向家坝蒙古族的由来稽核记》,《绿阴轩》(彭水综合性刊物名)1984年11月第二期,网络版择要:http://hi.baidu.com/871100749/bl ... d304148601b06d.html

27。
梁勇《“麻城孝感乡”:一个祖源地影象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9年第41卷第3期,网络版:四川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sss.net.cn/ReadNews.a ... assID=24&belong=sky

28。
北京老蟹王《毛泽东先人毛太华的惊险经历!
》,网页: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煮酒论史,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3287.shtml

29。
田树德《原形:毛泽东史实80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网络版: 新浪读书 〉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enxiangmzdbsw/13.shtml

万宁 徐丰 2011年2月23日 http://bbs.tianya.cn/post-free-2105232-1.shtml

中原, 历史, 寻亲, 传家诗, 湖南大学

转摘于马氏宣扬事情室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4e3f800c0102vz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