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出身于让人头晕眼花的争议之中,实在质自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的辩论。该怎么称呼它?谁主导了无政府主义(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的话)?性手枪的经纪人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一贯坚称,这是他炮制的一场马基雅维利主义-情境主义式的艺术闹剧。而莱登则总是在朋克这一不雅观念上打下了他那双蓝色眼神的印记。那些成千上万被朋克所传染的普通郊区青少年又怎么说呢?他们是被欺骗了,还是得到了自由?
我们很随意马虎把这场对朋克之灵魂为何物的争夺过度简化,认为这只不过是空谈理论家和街头毁坏者之间的嘴仗,而两本彼此迥异的书本又为这场辩论火上添油。《扯蛋日记》(The Bollocks Diaries) 的材料来自于性手枪的地下室,按顺序回顾了1977年的事宜,也便是性手枪揭橥标志性的首张专辑的那一年。书里面充满了剪报,宣扬单,录音室记录和豆腐开大小的评论文章。
书评作者看到这样一本剪刀加浆糊的作品可能会皱起眉头,但它实在很适宜。剪刀加浆糊最符合杰米·瑞德(Jamie Reid)的风格(他是性手枪在攻击体面不雅观念时视觉方面的帮手,深受情境主义者的影响)。书里的素材此前在高端合集里面可以看到,但是采访内容是特意为本书而准备的,不是从以前的材料里摘选的。
《扯蛋日记》强有力地将性手枪呈现为一个处于探索之中的乐队,他们抛弃了贝斯的原带配音,得了肝炎,时常穿的一身褴褛,与此同时也在他们难以掌控的混乱中翻滚。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发给《Melody Maker》杂志的电报也被复刻了,他在电报中关照了乐队吉他手格伦·马特洛克被开除的。
在仔细考虑了伦敦大部分并不理解他们的唱片公司,以及将大把钞票收入囊中之后,性手枪终极花落维珍唱片。《投资者评论》杂志将这个乐队评为年度最佳年轻贩子,并且将他们放上了封面。
但是寻求理解也并非性手枪所想要的。正如朋克运动的记录者弗雷德·弗莫尔 (Fred Vermorel)所言:“(维珍唱片老板理查德)布兰森是个狡猾的老嬉皮,他懂得所有这些艺术院校的把戏,不会被任何事情唬住。当性手枪和维珍唱片搞在一起……没有人真的生气。”弗雷德· 弗莫尔现在是一名博士,但当时是一名朋克运动的共谋者,曾经将麦克拉伦先容给了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朋克运动的背后是狡猾老嬉皮玩的艺术院校把戏吗?有时候是,但大概更多地存在于理论中,而不是实践上。在《朋克已去世:当代性杀去世了每一夜》(Punk Is Dead: Modernity Killed Every Night)的一篇论文里,粉丝杂志作家汤姆·维格(Tom Vague)将麦克拉伦的毁灭希望追溯到了情境主义者,字母派(lettrists),地理生理学和一个叫“暴徒王”(King Mob)的小派系(存在于60年代晚期的诺丁山,来源于1780年的戈登动乱)。
两位作者理查德·卡布(Richard Cabut) 和安德鲁·盖力克斯(Andrew Gallix)都参与过这场运动。卡布曾是一名朋克(“1977年夏天我17岁——完美!
”),后来成为了编剧。盖力克斯则在索邦大学编辑一本名叫《3:AM》的无所不包的网络文学杂志(“不管它是什么,我们都反对它”)。这本书的名字(《当代性杀去世了每一夜》)引用自雅克·瓦谢(Jacques Vache),他是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的朋友。但是《朋克已去世》并非一本彻里彻外的文化理论作品,也有很多关于衣着的文章。包含三种类型的文章:论文,散文和第一人称的讲述。两位作者也收录了历史文件,比如Crass乐队的鼓手彭妮·兰波写于1977年的文章《被罗克西剧院禁止》,近日刚由作者作表明。而盖力克斯撰文认为,自朋克运动得到名字开始它就已经走向结束。书里还有著名音乐约翰·萨维奇(Jon Savage),泰德·波西莫斯(Ted Polhemus),以及上文提到的弗莫尔。
犹如这串人名所证明的那样,朋克运动的叙事有时候过于像一群男孩自说自话,让人乏味。对付这一点,缝隙(Slits)乐队的维夫·艾伯丁(Viv Albertine)出版于2014年的回顾录是很好的纠正。然而除了朱蒂·尼龙(Judy Nylon)的媒介,和多萝西·马克斯·普莱尔(Dorothy Max Prior)的回顾之外(她曾经是酒吧舞女,后来成为了鼓手),这本书缺少女性的声音,不免让人失落望。或许从这两本书里——乃至就全体朋克本身而言——最值得铭记的是关于无限可能性的不雅观念。正如对曾经的朋克,如今的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 的采访所证明的那样,朋克开释了想法。朋克的的确确改变了郊区青少年的未来,而不是断送了他们的未来。
(翻译:李孟林)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年夜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