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曾在墨客笔下被颂赞为“金银滩”的草原,歌曲《在那迢遥的地方》的出身地,却一度在舆图上消逝长达36年之久,只留给众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代号——“221”。
金银滩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国营二二一厂的旧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出身于此。无数个“干震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广袤草原上。
▶在那迢遥的地方
随车飞驰在公路旁,一块插着两面红旗的路牌矗立在草原边,一行字悄悄道出这里不平凡的过往——“原二二一厂爆轰试验场”。
图为“原二二一厂爆轰试验场”路牌。程胜刚摄
“原二二一厂爆轰试验场”也称六厂区,其承担了核装置流体力学设计的补充、校正、验证等爆轰试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1冷爆试验曾在此进行。
沿着指路牌前行,几座绝不起眼的梯形半掩体与周边的草原融为一体。在爆轰试验场墙的一侧,锈迹斑斑的墙壁留下了爆轰试验冲击波造成的弹痕,坑坑洼洼的痕迹里,镌刻着金银滩上逝去的炮声。
1958年,随着李觉将军带领的军队进驻金银滩,“221基地”基建工程拉开帷幕。来自四面八方的培植大军汇聚于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贡献力量。
81岁的王俊卿曾是浩荡军队中的一员,他在二二一厂二分厂事情,和炸药打了半辈子交道。
二分厂的201车间是炸药浇铸车间,事情职员在这里卖力将炸药粉加工成炸药块,然后将炸药块压装定型,末了加工成炸药球。
“人们常说‘棒子底下出尖端’,加工炸药过程中须要用木棒不断搅拌铝锅中的炸药,对浇铸炸药的温度、密度都有着极其严格的哀求。”王俊卿向表示,“当时知道这项事情得冒着生命危险,但国家有须要,我们当仁不让。”
与危险事情相伴的,却是非常艰巨的生活条件。1963年,来到金银滩进厂的第一夜,走进住的土屋子,原二二一厂职工边清兆回顾当时,目之所触皆是一片素白。“房间的地上全是霜,炉子根本不管用。”边清兆向说道。
饥饿与寒冷是摆在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二二一厂的人们在简陋的帐篷和土屋子度过深夜,穿着统一配发的“四大件”——皮帽子、棉大衣、毛毡和大头鞋抵御寒冷,吃着馍馍、土豆填饱肚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吹响向当代科技高峰进军的冲锋号。
▶不能忘怀的纪念
间隔二二一厂二分厂以南一公里的上星站,零次列车长久停驻于此,车身早已被风沙堕落,布满锈痕。
1964年,一辆看似平凡无奇的列车曾在此处勾留,为了一项绝密运输任务——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运往新疆罗布泊戈壁滩。没有人知道列车上搭载“搭客”的身份,做好绝对保密,是运输事情的重中之重。
图为零次列车。程小雨摄
二二一厂至今仍能见到许多秘密代号留存的痕迹。“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是邱(球)小姐,由于原子弹的形状是一个圆状球体,谐音‘邱’。还有一套与之干系的代号,比如装原子弹的容器就被称为‘装扮台’,其装置则叫‘穿衣’,为其接上雷管则被称为‘梳辫子’。以是当时流传着一句话——‘邱小姐穿衣梳辫子’。”金银滩原子城景区讲解员刘福花向先容道。
“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纪律刻在心里”是二二一厂的人们所奉行的绝对指南。
原二二一厂退休老职工张福谦向回顾起当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不久,在列车上听到身边搭客评论辩论着这则好的情境。“听到阁下的人都在谈论‘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我心里好高兴,但是得守旧秘密,什么也不能说。”
然而曾经的隐姓埋名,并不虞味着忘怀。
为我国核武器奇迹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在生命的末了时候,要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今日的原子城纪念馆,来访者相继而来,为了不能忘怀的纪念。
人们在原子城纪念园思念厅低头沉思,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良久站立。纪念碑南侧的596主题长廊,三万一千余名曾经战斗在二二一厂事情职员的名字镌刻于此。
答案回响在金银滩草原呼啸的风中——“会!
永久铭记!
”
原标题:《它在舆图上消逝36年,只留下一串代号“221”》
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环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