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全川报纸副刊百余名编辑走进自贡市富顺县,大家创造,富顺有的不但是豆花,它更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千年古县,文风淳厚,人才辈出,被誉为“巴蜀才子之乡”,先后走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天下”第一人的宋育仁等仁人志士。
A 一座历史厚重的千年古县
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富顺,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因盐业、农业并盛而富甲四川,被誉为“银富顺”。
富顺井盐始于晋武帝太康年(280年)间,原属古江阳县(今泸州市),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单独设县。富顺因盐而兴,1939年自贡建市前,自流井一贯是它的辖区。宋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出了第一位进士,全县公民欢欣之余,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年)在县城中央的南门建成文庙,时称“文宣王庙”,作为敬拜孔子和办官学的场所。此后,富顺文风大起,宋代考中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学校,砌泮池,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而明朝期间,富顺的科考成绩达到高峰。据统计,明朝富顺人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了举人474名,个中获解元的就有9名,另有268名贡生当选入朝廷国子监读书,取得进士资格的就达139人,约占同期四川省进士总数的1/13,因而得到了“巴蜀才子之乡”的美誉。
文风开化的富顺先后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个中包括“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明英宗期间“景泰十大才子”之一的晏铎、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天下”第一人的宋育仁、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红军将领邓萍、革命义士江竹筠等。
而今,虽然科举不在,但作为全国保存完全的29座孔庙之一的富顺文庙,成为富顺人重视文化教诲的最好见证。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曾评价说:“富顺文庙规模伟大,建筑精美,保存完全,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建筑珍品。”
4月18日,编辑们慕名走进富顺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泮池”,跨过横卧泮池上的九龙镂空“状元桥”,是一座石坊建筑“棂星门”。如果有幸考取了状元,就可以从状元桥上走过去拜见孔子。棂星为天上文星,意思是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经由棂星门方才算正式进入孔子门下。棂星门由12根龙腾云绕的石柱构成,最高的达12.8米。据现场讲授员先容,文庙坐北朝南,背靠神龟山,面向沱江,从敬一亭到数仞宫墙,依次沿山坡修下去,纵深160余米,占地10余亩。而今,棂星门的石柱表层虽涌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但它的威严、大气犹存,向众人展示它的过往辉煌。
B 一位君子的传奇人生
富顺县城以南38公里处,有一座三面环江的古镇——赵化古镇。
“富顺井盐远销荆楚,赵化得地利之便,遽尔为重镇。兹其时也,舟车辐辏,联樯似阵;商贾麇集,挥袂如云。瓦屋鳞次,破空市声喧喧;街巷纵横,沸天歌吹盈盈。民谣有曰:千年银富顺,半在赵化城。”古老的沱江驮起了一座古老的城镇,千百年来,古镇的人们枕江而居,与水为邻;场镇街道依江而筑,桥梁越水而生……2010年,赵化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走进赵化古镇,你会看到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古色古喷鼻香的木楼,人们清闲地坐在屋檐下喝茶谈天。镇上的七街四巷、九宫庙、六码头、九口十八滩、古牌匾陈设室等,依然在诉说着赵化镇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1859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就出生在赵化镇西街22号一楼一底的木质小楼。小楼基本保存无缺,从斑驳的土墙和狭窄的阁楼,可见刘光第幼时家中的清贫。清光绪九年(1883年),刘光第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任京官期间,他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其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思救国救民之策。1898年9月5日,政变发生,刘光第等人被捕,于9月28日被杀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去世后,其灵柩运回家乡赵化,家乡公民家家执喷鼻香祭奠,大家戴孝痛哭。从全省各地赶来哀悼的人,相继而来。
而今,为了思念刘光第,赵化镇建筑了占地面积约6公顷的光第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紫荆满园,成为赵化镇独特的人文景不雅观。
C 一碗飘喷鼻香千年的豆花
绵而不老、洁白如雪的富顺豆花,加上豆花蘸水,再加一碗甜汤……编辑们早已垂涎欲滴。吃上一口,豆花绵软顺滑,蘸水鲜喷鼻香麻辣,它们完美地融为一体。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三国期间,由于当时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有一口“盐量最多”的富顺盐井,加上适宜大豆成长的景象条件和地理环境,豆腐流传到了富顺后备受欢迎。此后,由于发达的产盐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人气非常兴旺,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显著上升。
富顺豆花是千年制盐工艺的副产品。井盐开采出来的卤水在灶房进行熬煮之后,须要用饱和食盐水洗去杂质,在淋盐过程中滴流下来的这种液体,便是富顺人用来点制豆花的窍门——胆水。胆水的紧张身分是氯化镁,按一定比例把它加进豆浆里就可以匆匆使蛋白质凝固,点制豆花。利用这种胆水来点豆花,做出来的豆花绵软又白净。
“富顺豆花的窍门除了胆水,更为主要还是豆花伴侣——蘸水。”同行的富顺融媒体中央事情职员先容,这种蘸水用的海椒叫“糍粑海椒”,是将干海椒用鲜开水适度的烫过,放到碓窝里舂,一贯要舂得像糍粑一样,因此得名“糍粑海椒”。再将熟菜油加上适量花椒淋到糍粑海椒上,使它酥透,再按比例加入酱油和一些喷鼻香料,这样制成的豆花蘸水,其味喷鼻香浓,口感极佳,故有“富顺豆花味道长,吃下一口永难忘”的赞语。富顺豆花的配方、制作、历史渊源都有独特之处,制作工艺已于2009年成功报告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座名副实在的“中国豆花之城”。
如今,走在富顺城区街头,大约每50米你就会遇见一家豆花店。走进店内,目光所及的便是一碗洁白如雪、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暗香宜人的豆花和一小碟麻辣喷鼻香鲜甜具备的蘸水……不管什么时段,豆花店里总是会坐着或多或少的客人,可见富顺人的一日三餐是离不开豆花的。
近年来,富顺县环绕着“富顺豆花”做文章,大力发展与豆花干系的家当链,个中最为成功的要数由豆花蘸水改良而来的富顺喷鼻香辣酱。据悉,富顺现有规模化喷鼻香辣酱生产的企业11家,个中大型企业两家,中型企业5家,年总产量达9万吨,总产值达15亿元,已逐步成为富顺农产品加工类的主要支柱家当,成为富顺美食的另一个代表。
去富顺吧,与豆花来一场舌尖上的约会。(广安日报全媒体 雷盛成 朱丽 文/图)
编辑:熊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