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武昌的边界,过了罗家港便是青山了,以是余家头一向被认为是青山武昌两区交界地,用余家头人的话来说,“二七桥下的臭水沟便是武昌和青山的分边界。”
小时候妈妈在国棉二厂上班,童年影象里有一些片段还是与余家头有关,纵然后来搬到了汉口住,听到余家头的还是忍不住探究一番。
变迁,
是余家头的日常主题
“拆迁区域是武商量贩到背后的小路,也便是紧靠江南公寓北区留下,北面到新江南医院到锦绣家园不动,东到国盛路南临和平大道,包括锦绣菜场都要拆……”
住在这里的人对拆迁早就心中有数,提及来每个人都能对此指示评论一番。原来总以为拆迁就在沿江那块吧,反正国棉社区还是那个岿然不动的老样子,这次来却创造最新的公告里,国棉二厂宿舍区彷佛也划入了改造范围。
提及武汉国棉二厂,也是一段历史了,国棉二厂始建于1958年,位置便是在和平大道杨园至余家头段,与临江大道间的铁机路上,曾经一度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光彩。
听长辈说厂区内有数千棵原生大树,种类繁多,大约有个上百种,枝繁叶茂间不知记录了多少故事,见证了多少变迁。如今,武汉国棉二厂已经迁居至阳逻,很多影象也追寻不到痕迹了。
很早之前的余家头充满了文艺气息,有工厂有大树有学校有商店,还有露天电影。现在这个武商量贩前身便是国棉二厂的电影院,那个时候看电影要么去铁四院电影院,要么便是来国棉二厂看。
和平大天下也还在 ,算是八九年代武汉人的“宜家”,当年是什么家居都有,从外不雅观规模也能窥得一二,可惜走近看已然是颓败气息了。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武汉新江南医院,前身是武汉市第二棉纺织厂的职工医院,如今的新江南医院以老年病为特色享誉全体余家头片区,在这附近转一圈,就能看到很多老人,这些念旧的老街坊们大多都因此前第二棉纺织厂的职工,以是这样看来,医院这些年紧张做事的可能便是同样一批人,从出生到朽迈都记录在此,如今建筑和人一样,都带点迟暮气息。
好在余家头的老街坊们都相互熟习,彼此陪伴,哪怕老了只能坐在一起打打麻将也是清闲畅快。何况余家头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尤其是适宜老人的节奏,无论改变多大,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家的味道。
走到这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金马一条街,当时号称“小喷鼻香港”,吃喝玩乐都能在这办理,现如今这一片只剩下古唐民风和橡树湾了……
随着国棉二厂等一批老建筑的消逝,那些过往影象仿佛没了凭据,只能用照片试图记录。大概再过段韶光来,余家头又是另一番样子容貌了。
实在徐东一带的飞速发展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对老街坊们而言,那个逝去的年代依然让人无法不怀念,最少老二棉的绿豆冰棒的滋味,就再也没有可以取代的。
味觉,
这里的过早都很好吃
作为吃货,还是相信味觉最长情。
老字号美食,真的可以影响一代人。对余家头美食印象最深的还是过早。问住在这里的小伙伴,如果搬走最舍不得的是什么,回答:楼下的牛肉粉。
青山牛肉粉面的代表鹿鸣春在这附近也开了一家。门头还比较显眼,装修有点特殊,一家老字号的面馆生出几分小清新的觉得来。
好在粉面的味道没变,独爱鹿鸣春家的牛肉宽粉,红艳艳的汤看上去很辣,但实际上不算辣,紧张是有一股回甜,这种甜喷鼻香能提鲜,吃起来味道更加有层次感,切成薄片的牛肉给得不少,一碗再加上油饼,一个完美的清晨。
地址: 才茂街纺器小区旁 韶光: 06:30-11:00
走到新江南医院对面一条街,过早的气氛就热烈起来了,这是余家头社区里的过早一条街,虽然不长,但是过早品种繁多,味道也好,一排过去牛肉粉面、馄饨、面窝、豆腐脑、汤包、豆皮等等,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老宝庆,已经颇具名气,招牌也比最开始去翻了新,原来还是在杨园电力三处宿舍大门口,如今藏在这居民区里依然很多人慕名前来,靠近中午,店里还是坐满了食客,隔壁是卖炸物的,与牛肉粉是绝配。
这家最大的特色便是辣味了,正宗的鲜和辣,是湖熏风味的辣,微辣就已经是我看来的中辣以上了。若是跟鹿鸣春比,汤底更浓郁,牛油厚重,入口更辣,粉的味道跟湖南米粉比较像,第一口就知道不是那种胶质感的次品,牛肉也是牛腱子肉,也舍得给。
这样的牛肉粉,确实令人舍不得。
地址:武昌余家头(江南公寓东)
老街坊吃出来的美食,味道自然不会差,若是来余家头,一定要来尝尝这过早的味道,确实是不一样的风味。
还是很留恋这样的生活,好吃的牛肉面就在楼下,喜好的宵夜业务到凌晨,同学故人故友就在身边,邻里之间知根知底,还有聊不完的家长里短,现世安稳不便是这一日日的细水流长。
活力,
余家头的青春气息在这里
曾经余家头的血气方刚是国棉二厂的工人们的,如今余家头的风华正茂是武理的学子们的。
19年前余家头校区还叫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如今第一批00后也进入大学了,不由得感叹韶光过得太快。而每年新的一批年轻的血液让余家头热闹不少,之前在写武理的时候,就忍不住称这是武汉“阳气最重”的大学,从这涌向食堂的男女比例来说,余区也坐实了“阳气最重”这一说。
实在余区小而温馨,绿化超好,方方正正的老屋与高高大大的树木相映成趣,水运湖边的情侣和岸边的笛声是最佳搭配,连对面街坊都会在茶余饭后来散个步。
理工二桥上总是挤满了男同学,中快餐饮里的师傅很会给菜品打光,饭点在食堂找位置总是很难,恒温拍浮池比操场要受欢迎……
等第一批00后毕业,这里大概又是另一番样子容貌了。
大约还是更倾慕小学中学的孩子们,还有无限的未来可以畅想,还不识得愁滋味,也不会为了一街一景的变迁而感伤不已。
一边是垂暮老者,一边是朝气学生;一边是断壁残垣,一边是高楼崛起,在余家头仿佛能看到城市进程的缩影,有遗憾也有期待,还有味觉的影象加持。
余家头还有一种年代感,无论是棉纺社区的红砖墙,还是斑驳褪色的托老院招牌,沉静如另一个天下。只要你热爱这个地方,那些美好的影象就不会消逝。
你对余家头有什么印象或影象?
评论区留给你。
(图文/武汉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