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股街原系德州城的一条象形古街,它南北走向,北起顺城街,南止大西门外(现培植街)。因它的南头系两股斜向道路合并而成,加之主街形成了似剪刀状的街道,故得名“剪子股街”。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光荣街”。1981年经德州市公民政府批准复为“剪子股街”。1999年德州市政府方案在此建“鲁北粮油批发市场”时该街被拆除。2003年又由“鲁北粮油市场”改建为“金谷园小区”,故今它地处“金谷园”辖区内。
象形的剪子股街
明清期间,因这条街系德州城进出京城御路的组成部分。明及凌晨期,它的南头向西频临运河码头,向东是“大西门”,这个分外的地理环境,使该街的南头由两股道,分别从两个方向斜向进入该街。
个中:一条是出大西门后,由东南方进入向西北方斜行的称为东股道;一条是自运河码头(金城街),由西南方进入向东北方斜行的称西股道;
当两股道各自向前斜行约30米后,汇合成了一条路连续向北走。故在它们的汇合处形成了三叉路口,在道路上涌现三叉路口并不为奇,奇怪的是这个三角形空地里的三个建筑物。
听说,这块空地属该街某大户人家所有。传说,明朝时他家在这块三角形空地的南头,修了座小型的关帝庙(高约1.2米);在关帝庙前修了座小型的石头牌坊(高约1.3米旁边);又在小牌坊前约1.5米处,打了一口直径约50厘米旁边的水井。这三个建筑物南北向排列,总占地面积不过半分地。可这三个小小的建筑物,却将这个三岔路口点缀的惟妙惟肖,使这条街成了名副实在的剪子形状。三角地最北头的那口“井”,成了剪子股上的“铆钉”。从此,这条街就光明正大的成了“剪子股街”。
繁华的剪子股街
剪子股街是路子德州城进出京城御路的主要路段,是德州城通往“老虎仓”皇粮仓的必经之路。不仅它的东股道是进出德州大西门的要道,而且,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前,它的西股道与大西门外的运河综合码头相连。是运河码头高下乘客、装卸货色的紧张集散地,可谓德州城的交通要道及繁华之地。
进入剪子股街它的路西多为大户富朱紫家和大车店、各种作坊等,不是豪华的大门楼便是可进出轿车和大马车的大梯门,这里所有宅院和门楼都比较讲究。其路东则以板搭门式的商铺店面为主,这里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商家的招牌及彩色的幌子迎风飘荡。在诸多的饭店、茶馆、小吃店中夹杂着烟酒铺、杂货铺、文具店等。个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磨坊、米坊。听说过去剪子股的磨坊,因面白米纯而比较出名。故原来这里的磨坊较多,来此买米、买面的船民较多,以是,运河改道后磨坊就逐渐少了。
虽然,清乾隆二十八年运河改道后,大西门外不再是运河码头了,但进出京城的御路还在该街通过,来回于京城进出德州大西门的学子、官吏、商贾等仍走这条街,运送皇粮的大车小辆仍在这里走,故剪子股街的繁华程度并没减多少。一贯到日本人侵略德州城后,其繁华程度才逐渐走下坡路。
德州城解放后,道西的纸盒厂、纸绳厂等经营的也非常热火,曾为德州的经济发展做过一定的奉献。故剪子股街文物古迹就较少,除了小关帝庙、小石头牌坊外,还有西股道南口外德州城最大的地皮庙。该地皮庙直到1959年开拓迎宾路前还在。
派出所驻剪子股街
剪子股街派出所系德州城最早的派出所之一,自成立以来它就驻在剪子股街北头路西的一处四合院里,该院落从大门楼到院里所有房间全部由青砖建成,原属某大户人家的宅
院。院内有北房5间,西房3间,东房3间,南房3间,系德州城范例的四合院。
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当年的6月29日,德州市就选举产生了“民主政府”。 随之组建了德州市公安局。当时全市分为四个区,每区设立了一个公循分局,个中就有驻剪
子股街的一分局。
1948年春,德州市公安局成立了四个派出所,将剪子股街公循分局改成了“剪子股街派出所”。1953年4月,德州市公安局又将四个派出所合并为两个派出所,剪子股派出所改为“德州市第一派出所”,紧张卖力全城区的人口与治安管理。
第二派出所卖力城外郊区。后来又改回了四个派出所,“德州市第一派出所”,规复为“剪子股街派出所”。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剪子股街派出所”改名为“红星派出所”。“文革”结束后,1984年经市政府和原德州地区公安处批准,又将其规复为“剪子股街派出所”至今,本日剪子股街没有了,“剪子股街派出所”虽然迁移了所址,但它的名字还在。
低调的剪子股街
提及老剪子股街来,人们不会忘却该街的两个武林界名人,即西股道的李殿秋(化名),东股道的毕凤停(化名),听说两人部下都有不少徒弟,但从没人听说剪子股练武人打过架,至于二位高手他们只留下了部分传说故事。
话说,李殿秋师长西席在剪子股街南头西叉道外,间隔运河码头不远的的地方开了个烧饼铺。他家烧饼上的芝麻均匀呈淡黄色、喷鼻香酥适口,加之地处运河码头旁故一贯买卖较好。
在他家烧饼铺的门外放着一口盛五挑子①水的水缸,估计是为了用水方便。可也有人说他家的烧饼之以是喷鼻香酥适口,便是由于用他晒过的运河水合面,真假无人考证,但他一贯保持缸里的水总是满着这却是事实。
话说,有一天从南头来了一位武生打扮的人,他走到李家烧饼铺门口,什么也没说就单手将水缸提起来,另一只手托着底将水倒在地下后,将此水缸抗在肩上就走。
见此,李殿秋师长西席走出屋门就说:“朋友这缸是俺家的。”只见那人头也没回单手将缸沿一推,说了声:“给你”!
只见这口水缸就飞向了李殿秋师长西席,李殿秋不慌不忙的一抬手就将缸底托着,轻轻的将缸放回了原处,那人转身躬身作揖红着脸就走了。
又如:毕凤停家泥房须要土,他就推着一辆木轮小红车,到大竹竿巷南口处去推土。每当过沟坎时,他就双手攥紧小红车的把头,一用力就把小红车轮离地,平托着小红车将土运回家。
听说他家是开“磨坊”的,他一贯在磨房里教徒弟。每当演习前他就将磨盘等石器搬到街上,演习完再将其搬回原处,不延误来日诰日推磨、经商。
剪子股街有如此的武林高手,部下的徒弟也不少,可他们在德州城从不张扬,谁也没听说剪子股街与谁打过架,他们一贯保持低调做人。
古老的剪子股街,本日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了,只有“剪子股派出所”之名,还能让老德州城人回忆起它当时的繁华和象形的街况。
注:1、德州城土语,指挑水时所用的两只水桶里的水为一挑。
(作于2019年9月11日)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分外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参与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本上揭橥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本里揭橥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本。
壹点号玉河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