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妖冶的阳光照耀着下庄和四面的高山。
房前屋后挂满晚熟柑橘的果园,层层叠叠散发着通透通亮的翠绿和金黄。
“以前去一趟巫山县城,来回至少要4天。
现在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到了北京,真是太方便了。
”毛相林带着到其他村落民家采访时说。

下庄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全体村落庄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井”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
下庄90多户人家,就散布在直径1.3公里、落差两三百米的“井底”。
毛相林一家原来住的是土砖木板黑瓦房,紧挨着的新居2017年建成后,原来的老屋子还没有拆。
向两栋屋子的后面仰望,险些笔直的山壁上弯弯绕绕盘着一条时细时粗的白线,那便是下庄人祖祖辈辈走过的“路”。
这个坡度一样平常都在70度旁边的山体上,有3个大台阶和108道“之”字形拐,以前是下庄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到1997年时,全村落397人中有150多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160多人从来没有见过公路,300多人从来没有看过电视,闭塞的交通束缚了人们解脱穷苦的双手和大脑。

往日天井锁山村 今朝汽车开进家 汽车知识

1997年,村落支书毛相林决心带领乡亲们自己动手,修一条通往山外天下的公路。
四周都是峭壁绝壁,人都上不去,怎么可能修公路?面对质疑和反对,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
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此后整整7年,下庄人用土办法、当土专家,蹲在峭壁边吃,挂在峭壁上睡,险些每个参与修路的人都多次受伤,个中有6个人因伤离世。
2004年,险些垂直的绝壁上,终于被下庄人“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这条“天路”,是一条只能通畅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的碎石路,每逢下雨都会被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但它让下庄人第一次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毛相林又趁势发动大家发展家当,打通下庄脱贫致富的路。
他带头种漆树,当年夏天全热去世了;号召种桑养蚕,桑树长得好,蚕却去世了个精光;考试测验养山羊,也赔了老本。
几次失落败后,乡亲们有见地,毛相林也更加清楚,摆脱穷苦须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村落民大会上,他主动作了反省,从此只要外出就更加迫在眉睫地学,逮着机会就把农技职员和农业专家请到村落庄里。

中心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支配,让毛相林深知自己的任务更重了,但多支扶贫军队、一个接一个的扶贫政策不才庄“落地”,又让他明显觉得到肩上的压力更轻了:“过去是随着跑、追着跑,这几年是被催着跑、推着跑。
”2014年,重庆市和巫山县的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景象、水分、阳光等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稽核剖析后,建议发展纽荷尔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家当。
2015年,通往下庄的公路被纳入脱贫攻坚方案,巫山县提出要“重走下庄路,重树下庄精神”。
毛相林和其他村落干部一起,一边学习摸索,一边一户一户上门发动,一块地一块地手把手教。
几年下来,下庄发展的650亩柑橘每年增收达到了200万元,120亩黄桃和七八十亩脆李也将从今年开始挂果。
毛相林在县、乡支持下打造下庄劳务品牌的努力也见到了成效,现在全村落每年的劳务收入都超过了200万元。
2020年,下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4元,是修路古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

2018年,下庄人自己“抠”出来的“天路”,变成了拓宽后连接到每家每户的水泥路,全村落一下子有了40多辆小汽车。
下庄人出去方便了,来到下庄不雅观光旅游的人也多了。
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全村落已有19栋34户人家改造成了民宿,村落民杨元鼎和两个亲戚一起开的“三合院”田舍乐,虽然2020年因疫情影响只经营了半年,但收入却达到了十几万元。
今年正月月朔到初三,来到下庄的外地游客就超过了600人,环绕下庄总长5公里的旅游环线又在正月初八正式动工,杨元鼎相信今年的收入“至少能够翻一番”。

巫山县骡坪镇退休西席刘顺洪,当年曾组织师生为下庄修路捐款。
正月初三这一天,刘顺洪带着家人陪外地来的亲戚到下庄参不雅观。
“变革太大了!
下庄人确实了不起!
”刘顺洪说,“本日这个时期更了不起!
我看到这个时期的种子正不才庄着花结果!

光明日报 张国圣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