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柱明(左一)将积蓄捐给村落里。
“当了一辈子‘养路工’,最喜好看到路面干干净净,车子跑得顺顺当当,行人走得欢欢畅喜。”3月12日,在东坡区悦兴镇四维村落,83岁的杨柱明走在通往该村落村落委会笔直整洁的水泥路上欣喜地说。
掩护村落道是杨柱明毕生的奇迹。37年来,他须臾不离锄头洋铲,撬石平土、挑土填坑,用默默的坚守和费力的汗水换来了公路的安全畅通,而他在路边作业的身影,也成了该村落一道坚韧又执着的风景。
义举
为“公路梦”年夜方解囊
2016年的一天,时任四维村落村落支部出纳的袁章群正在地里干活,杨柱明走来喊住他,递过一个塑料口袋。袁章群接过来打开一看,愣住了,只见塑料口袋里装着几摞用干谷草拴好的零钞: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几摞,足有5000多元。
原来,当时村落里正准备开工修一条从回龙镇到四维村落村落委会的水泥路,长达4公里。得知后,杨柱明年夜方解囊,将自己的所有积蓄捐出,要为村落里尽一份心意。
提着钱,袁章群冲动地手不住抖动。他深知,这些用角票和元票堆起来的心意,是杨柱明确叟多年来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地皮上,辛辛劳苦种菜换来的“私租金”,是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全部“成果”。
袁章群问老人,真的要把所有的钱都捐出来吗?杨柱明绝不犹豫地一挥手,武断地说,“捐!
村落里修水泥路是大喜事,只有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日子才会超越越红火!
”
杨柱明“挥霍无度”的善举,得到了老伴儿的支持,更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点赞。由于他们知道,让脚下的泥巴路变成坚硬宽阔的水泥路,是老人30多年的心愿,而倾其所有捐钱修路,是他实现自己多年夙愿最好的办法。
奉献
30余载倾情养护村落道
杨柱明的“公路情”,始于1982年。当时,杨柱明被村落里聘请为“养路工”,紧张卖力回龙镇到四维村落村落委会一段近4公里的路面掩护。
说是聘请,实在报酬很低,杨柱明依然无怨无悔,并不因此减少自己事情的任务心和降落事情标准。他认为,只要干了“养路工”这份事情,便要踏实、尽责,不辜负村落里的信赖。于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村落里人总能看到他在路上“巡查”的身影:哪里的路随意马虎塌陷、哪个坑要填土、哪片坡必须铺碎石防滑……
为了提高养护技能,他向养护师傅请教,常常总结履历,想尽办法将“任务路段”养护得“舒舒畅服”,整理得“漂俊秀亮”。多年来,他用锄头加箢篼的土法,累计挖掘和运输10多万方泥土、碎石用于路面掩护,担保了逐日被重车辗压的泥巴路平坦无坑。
砂土路难养护,皮耙子一送一回,两手便会被磨出很多小水泡,而这样的动作,修路时要重复数千次。干“养路工”,最怕的是碰着下雨天。“雨天路上都是烂泥、水坑,雨后的砂土路经由车辆碾压会涌现大大小小的坑塘,如果不及时修补,不仅坑塘会越来越大,还会给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杨柱明说,一到下雨天,他便要赶到养护路段去排放道路积水。“下雨天爷爷出去修路,一去便是一整天,到晚上才会回家,晚饭都是随便吃。”孙女杨雪对爷爷十分敬佩。
圆梦
生平守护的“公路情”
杨柱明生平以路为业,以路为家,用汗水和奉献守护着村落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柱明心中要将泥巴路“变身”水泥路的梦想成真了!
2016年,回龙镇到四维村落村落委会的砂土路要修成水泥路,这正是年过八旬的杨柱明“养护”了30多年的“任务路段”,他高兴得比中了彩票还激动。杨柱明立马翻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并赶在修路开工前捐给了村落里。受杨柱明的影响,他的弟弟杨柱华也年夜方解囊,向村落里捐出自己7000多元的退休人为。
杨柱明捐款修路的动听业绩,30余年如一日养护村落道的无私奉献,深深地镌刻进了四维村落乡亲们的心里,杨柱明一家也成了村落民心中大爱为公的前辈典范和正能量的代名词。
“一提起杨柱明,大伙都会竖起大拇指,他血液里流着‘大爱为公’的精神。”悦兴镇妇联副主席周静惊叹道。2017年,杨柱明一家被东坡区评为“十佳文明家庭”。
如今,通往四维村落村落委会的主道基本已全部硬化。杨柱明也光荣“退休”,但离岗“不褪色”,在少部分还没硬化的碎石路上,他仍会不由自主地捡起石子、带上工具去填平水坑。望着守护了37年的村落道,他朴实地将自己比作一捧构筑路基的泥土,在二心坎深处,一贯有着一份割舍不了也推脱不掉的“公路情”。
手记
清扫路面杂物、清淤边沟、掩护路肩、修剪行道树、养护花草……“养路工”的事情普通噜苏,以至于当人们开着车在道路上奔跑时,乃至察觉不到“养路工”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每一项事情都与公路的安全畅通息息相关。如果把地皮比喻成一把琴,那么公路便是“养路工”的琴弦,用费力的汗水奏出朴实无华的乐章。
杨柱明,一个屯子基层一线的“公路人”,30多年如一日地守护村落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杨柱明的事情状态。回顾37年事情进程,他用“值得”二字总结。当村落道将变成水泥路的传来,他倾其所有行义举。
这位普通的屯子老人,生平没有丰富出众的履历,没有震天动地的动听业绩,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他是一个对公路培植不改初衷、一往情深的坚守者,也是一个为养护村落道奉献了生平、参与新屯子培植和变革的见证者。他对公路的奉献与情怀,也将留在四维村落新建公路的每一块水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