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的11月14日,德占青岛。
1899年6月,胶济铁路勘测设计开始。
6月13日,高密姚哥庄与来此堪路插标的德人发生冲土。
6月18日,高密大吕庄乡民组织起来,拔除路标,并群起殴打前来制止的译员、路员,围攻设在姚哥庄的德人铁路公司分部。
德国决定加快铁路建筑速率,9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掘下第一铲土”,胶济铁路建造工程便在青岛开工。
英国人在上海上海创刊的《北华捷报》,在1899年至1900年,虔诚记录了胶济铁路沿线与德人发生的频频摩擦。宣布总结了高密人对待修路的态度——他们宁肯什么路都不要;如果非修不可,希望对沿线的庄稼不要危害,或者降到最低限度;为担保财产丢失程度最小,必须雇佣当地人干活,不得雇佣天津人;他们哀求在铁路经由的地方做好排水。
筑路受阻后,山东铁路公司青岛总办锡乐巴迅速从青岛赶到高密,哀求知县葛之覃“补复标杆,查办殴工之人”,葛“置之不理”。锡乐巴便向胶澳总督叶世克求援,叶决定出兵平息,“给中国人上一堂教诲课”。
6月22日,叶世克以“拔标阻工”“保护路务”为借口,派德兵星夜奔往高密。时高密并非德占区。
24日,德兵到了胶州与高密交界处——芝兰庄,弹压当地村落民反抗后,一起向西,来到了堤东村落。时堤东村落建有无缺的围墙,乡民以此为樊篱,架起土炮、地枪,抵抗德兵。
20世纪80年代初,堤东村落89岁的宫述连在高密政协文史资料中,回顾了当时的场景:堤东村落留有咸丰年问地主武装抵抗捻军而建的无缺围墙(注:绕村落修建的土墙),乡民以此为樊篱,并架设土炮、地枪,还悬挂起团练局红旗。
对此,率80名海军士兵、15名骑兵进逼堤东村落的德军上尉毛威,也在德国档案史估中留有印记:
我试图让翻译慕兴立与村落里两个首领会谈。他们应我的哀求,从围墙后面走出来。我让他们明白,我并不怀有恶意,只要他们不再进行反抗……然而,他们歧视地向我展示手中的武器,指给我看他们防卫森严的村落落,并且说如果想到高密去,应该走其余一条路,他们是不会给我们开门的。
接下来的场景不言自明——毛威恼羞成怒,敕令向村落落发起攻击。“中国方面共去世亡17人,受伤者未加统计。”毛威向叶世克申报请示,“顽强抵抗是由招募来的雇佣兵进行的。”
《胶澳志·大事记》对此的记录是:“堤东等地群众武器阻路,德兵遽往开枪,杀伤甚众。”
由于县令葛之覃麻痹大意,未作防备,德兵轻松入高密城。
《山东时报》记录了这一过程:25日,德兵自堤东村落动身,当日巳刻入城。
进城后,德兵强占高密通德书院,“致使书院器物毁坏无存”(袁世凯语)。同时,德兵又向高密城乡各团局、民舍查抄枪械,甚至“团局枪械搜刮殆尽”。
被胶澳当局蔑称“行事冒失的满人’——山东巡抚毓贤闻讯后,指示莱州总兵彭金山率部奔赴高密。28日,200名清兵抵达,毛威向彭金山发出威吓:“高密属于中立区,中国军队在这里涌现不符合租借字约规定,如不撤离,将会发生‘严重后果’。”
迫于德军威力,彭金山擅自敕令撤兵,毓贤对此十分不满。
“当今国势日坠,由于民志未伸。如今再杀拳民,无异于自剪羽翼,而引狼入室也。”毓贤写道。此时,毓贤将目光投向了义和团,并寄望殷殷。
29日,驻高密德兵在叶世克授意下,哀求清政府付给赔款:“大吕庄案议赔铁路工费、兵费银3495两,限7月1日付清。”同时,德人还将其所拟“莱州境内路务权宜办法条约章程”(共计十…条)送至,云“照此议订,兵即撤离”。
7月8日,赔款、“十一条”章程兑现后,德兵“全回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