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百家姓 姓氏对联房裘缪干解应宗丁 家族史的来源和成长 汽车知识

能知慎敏函方略;

可论交情逐水流。

上联典指唐代司空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幼警敏,博综文籍,善属文。
书兼草隶。
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不雅观三年为尚书左仆射;贞不雅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不雅观十六年进位司空,综理朝政。
贞不雅观年间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订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与魏征同修唐礼;调度政府机构,升并中心官员;长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落所。
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贞不雅观二十二年病逝,谥文昭。

下联典指唐代房U(公元697-763年),字次律,翻译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河南犊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
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
弘文生出身,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
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与墨客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U、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似;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
”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主要。

裘(Qiú)

归家存孝出循道;

上殿推贤下治河。

上联典指南宋墨客裘万顷(?-公元1219年),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市)人。
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宋宁宗赏识裘万顷“博识多闻,操行笃实”。
有诗集行世,其诗清婉流利,描述却颇有情致。
著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
他的诗清婉流利,描述则颇有情致。
有的作品能够贴近生活,也能同情农人艰辛、反响农人疾苦。
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夸奖他身为江西人而不染江西诗派恶习。
陈宏绪的《寒夜录》曾说裘万顷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往来唱和,号为“四杰”,而此三人作品俱佚,只有裘万顷的诗集尚存。

下联典指清朝名臣和文学家、南昌新建人裘曰修(公元1712-1773年),字叔度,一字漫士。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礼、刑、工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谥文达。
曾奉命与鲁、豫、皖三省巡抚巡视黄河,划疏通之策。
八次受命勘察河道,治水功高。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裘曰修的治水理论以及方法。
乾隆常与裘曰修磋商诗文,夸奖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
裘曰修曾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是纪昀的受业师。
二人关系甚密,纪昀有《断碑砚歌为裘漫士师长西席作》、《漫士师长西席绘断碑砚图敬题其后》等诗文及名言。
而且,戴震、蒋士铨等人也得到过裘曰修的提携。
奉敕撰有《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又奉命补《华严经》残本。
晚年加封太子少傅,充《四库全书》馆总裁。
著有《裘文达公函集》6卷,个中《治河论》为得力之作。
裘曰修的妻子熊氏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
虽是南昌屯子闺秀出身,但在丈夫开罪系狱刑部的时候,竟千里赴京相探,敢于直面天子,澄辩冤情。
皇太后对她更是“一见钟情”,认作义女,她就这样天缘巧遇,成了“皇姑”。
民间传说她麻脸大脚、容貌不美,但在乡里喜抱不平,灭暴除贪救助贫弱,被誉为名门内助,千古一人。
恰是以,她和丈夫的合葬墓冢也被称之为“皇姑墓”。

缪(Miào)

友弟和家真杰士;

寻方论著是名医。

上联典指汉朝时著名贤士缪彤(生卒年不详),字豫公。
从前父母双亡,留下缪彤及三个弟弟相依为命。
家庭的不幸,使缪彤兄弟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艰辛,也铸造了缪彤坚毅正派的性情。
尤其难能名贵的是,艰巨的处境,将缪彤的孝悌之德彻底从心底引发出来。
他深感自己任务的重大,如不把几个弟弟顺利抚养成人,自己就无法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他们兄弟虽然生活困难,但是由于长兄无微不至的照顾,缪彤弟兄四人均得以康健发展。
几年后兄弟四人相继成家。
同处一个屋檐下,U辑们每每心各所执,因此生活中难免会涌现不和谐的音符。
于是大家不免各自斟酌家中财物,打算分开单过。
缪彤看着这样的情景,想起兄弟们当年和蔼的日子,不禁十分感慨。
嗟叹之余,缪彤不由感到万分凄凉,痛楚的自责涌上心头。
缪彤独自关锁门户,在屋中抽打自己,厉声自责,失落声恸哭。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他们悄悄地守候在屋外。
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惭愧地低下了头。
弟弟、弟媳们于是跪在门外至诚后悔。
他们的言语,深深地冲动了缪彤,缪彤打开屋门。
见到房门打开,弟弟弟媳们上前牢牢地拥住了缪彤,家门重归和蔼的气氛传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从此往后,缪家又规复了昔日的和乐气氛,家人们不再有隔阂,真正做到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大家联络和蔼地一起生活。

下联典指明代医学家缪希雍(约公元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他是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寓居浙江长兴,后搬家江苏金坛。
父早殁,幼年孤苦。
17岁患疟疾,自阅医书,遍检方书而自己治疗,遂至病愈。
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苦心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弥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
于是研讨其理。
此外,缪氏平生好游走四方,曾游历三吴,入闵,历齐、鲁、燕、赵等地,亦到过江西、湖北、湖南诸省。
在漫游之时,到处为医,寻师探友,采药搜方。
由于其诚挚求教,故于民间履历网络很多,丰富了自己的学识。
其寻师探友亦是为了切磋学问,提高业务水平。
在王肯堂所著《灵兰要览》一书中,曾经记载缪氏游至南京时,拜访王肯堂,揭橥了精辟的学术见地,是王氏十分敬佩的相见过程。
可见缪氏之学,在当时确有相称成绩,故能名噪一时。
著有《先醒斋医学广条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
缪希雍医德高尚,医术博识,行医以“死活人,攘臂自决,不索谢”。
时人搜集其医案,成《先醒斋广条记》行世。

干(Gān)

编书有赖惊神笔;

冶铁无传铸剑人。

上联典指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公元283-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当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
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
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根本。
《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所谓志怪小说,正如鲁迅师长西席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故意做小说。
”它记录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内容生动丰富,情节弯曲离奇,艺术代价很高。
干宝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
生平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紧张有《周易注》、《五气变革论》、《论妖怪》 、《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纪》、《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
他著作的《晋记》20卷,直而能婉,评为良史。
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
至今有关专家已网络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下联典指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干将(生卒年不详),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与欧冶子同师,吴王曾命他铸造雌雄宝剑。
据《搜神记》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其妻终生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眉间尺,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昼夜思欲报楚王。

解(Xiè)

传讯惟诚何惧去世;

驱胡是愿乐屯田。

上联典指东周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解扬(公元1131-1162年),或作解阳,解氏开山祖师解良(姬良)之子,与弟解猎两人都是东周時期晋国大夫,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贵族,食邑于解(在今山西省运城县)。
当时楚国伐宋,宋求救于晋,晋派大夫解扬通报出兵的信息给宋国,不幸被楚执。
在两军对阵之前,楚王对解扬说:只要你见告宋人,晋国大军不会来救宋国,我就不但放你,还要厚赏你。
解扬来到阵前登上楼车上,年夜声明确见告宋人,叫他们坚持守城,晋军立时就到了。
楚王大怒,敕令斩理解扬,说他不取信誉。
解扬说,我食晋君之禄,答应了传讯到宋国,但不幸被您捉住,没法将信息传给宋人,若我不将真实的信息传给宋人,那是对我国君的不取信誉。
试问大王您的臣下如果不是我这样做,您还会用他吗?楚王的弟弟们都劝谏楚王放理解扬,于是楚王放了他回晋国去。
解扬由于出色完成了义务,返国后被封为上大夫。
在《史记·郑世家》中提到解扬字子虎,是霍(今山西霍县)人,可能是司马迁别有所本。

下联典指解潜(公元1131-1162年),他是南宋初年的好官,在绍兴年间官荆南镇抚使,政绩极好。
解潜曾是二度出任宰相的南宋名臣赵鼎门下的干将,是禁卫军的头目之一,乃至与名将韩世忠地位不相上下。
他募人开拓荒田,大力发展农业,极大地增加了南宋期间的粮食生产,是南宋拓荒屯田政策的倡导者,绍兴地区的屯田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解潜患病,在他病重垂危时,宰相张九成亲自去探望他。
解潜流着泪用末了一口气对张九成说:“我平生赌咒要和金贼战去世于疆场之上,哪知不能如愿啊!

应(Yīng )

目视五行思慧敏;

风飘两袖忆仪容。

上联典指东汉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南顿人,应郴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公元144年)前后在世。
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
影象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
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
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
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呼唤。
梁冀举为茂才。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
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
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
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
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
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汝南南顿应氏自应奉曾祖父应顺起,至应奉子孙子弟应玚、应璩、应贞等累代为官,声名显赫。

下联典指南宋、元时福建南平人应珍(约公元1062-1127年),元祐年间武状元及第,付与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
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寅所敬佩,里人遂立“状元祠”奉祀至今。
自唐代以来,峡阳就形成了应、骆、范、张、连、梁六大姓,今日的应氏“状元祠”座落在福建南平市峡阳古镇上,主祀南宋武状元应珍。
该祠原在西峰庵,明嘉靖间毁于兵燹,清乾隆七年乃于上鼎建新祠,后又毁,公元1993年由海内外应氏乡亲集资重修。
应氏“状元祠”号“雁翼堂”,郡望“汝南”。
祠堂正厅两侧还贴有“应氏祖训”和“成人祭祖誓词”,应氏祠堂每年都会结合祭扫活动,举行对年满16岁青年的“成人节”教诲活动,向青年讲述先哲的范例故事,哀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家乡故里,对后人起到教诲警示浸染。

宗(Zōng)

破浪乘风酬远志;

抗金守土赴戎机。

上联典指南朝宋时南阳涅阳人总理(?-公元465年),字元幹,其叔父宗炳曾问他志向,他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达了男儿的远大志向,成为千古名言。
历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等职。
曾伐林邑,屡破叛军头目林邑王范阳迈,林邑王派人暗中买了几百头大象抵御迦军,宗理调集能工巧匠,连夜赶制了许多维妙维肖的狮子模型。
到了征战那天,林邑王命令部下驱赶大象,直冲纵横的军队。
大象群冲到总统的阵前,劈面涌现许多狮子,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拖着长长的舌头,样子极其凶猛,刚才还不可一世的象群急速吓破了胆,纷纭逃命。
不等宗悫用兵,叛军已被冲得落花流水,溃散了大半。
很快,总统的部队就取得了胜利。
后来官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下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公元1060-1128年),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呈现出来的精彩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婺州乌伤(今浙江义乌)人。
33岁登元祐进士第,但是耿直和忠实使他到68岁没有得到国家的真正重用,北宋朝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亡国局势最为惨烈的王朝。
北方凶悍的女真贵族率领军队大面积掠杀我中原汉族百姓,民族急难之际,一介儒生挺身临乱出任天下兵马招讨大总管副元帅、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正堂、中原武林大盟主,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用岳飞为将,十三捷屡败金兵。
他出于民族利益的痛切多次上书凡二十四疏,请高宗还都收复失落地。
未果郁愤吐血,三呼“渡河”而去世,去时无一言语及家事。
去世后追赠不雅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岳飞扶柩镇江合葬陈氏夫人墓,遗著《宗忠简公集》。

丁(Dīng)

图册八千今古誉;

印坛一子画书传。

上联典指宋丁伦及清丁丙均各藏书八千余册,名重一时。
丁顗(生卒年不详)为北宋时人。
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于后唐时徙居符祥(今河南开封),尽其家资,藏书至8000卷,筑大室以藏之,题藏书之所称“八千卷楼”。
他自称:吾聚书多,虽不能读,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
子丁逢吉,精医术,为真宗宫中御医。
孙丁度,亦以藏书有名。
后世至清末丁丙仍沿用其名,并增“小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
丁丙(公元1832-1899年)乃清末著名藏书家,一字松生,号松存,别署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竹书堂主人、书库报残生、生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与兄丁申同为诸生。
左宗棠以补用知县荐往江苏,加同知衔,而他淡于仕途,不肯履新。
家世经营布业,富于资财。
自幼好学,生平淡于名利,终生不仕,热心公益奇迹,爱好网络地方文献。
家多藏书,著述颇富,事亲以孝闻。
亲殁,自写风木盦图,以志哀思。
卒年六十八。

下联典指清中西泠前四家之首、著名字画仆人敬(公元1695-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隐士、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
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在江干市廛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
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
嗜好金石笔墨,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
尤精篆刻,善于切刀法,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
嗜书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
善诗文,有“诗国”之称,造语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
喜藏书,精收藏,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学家。
晚年家道衰落,穷苦交加,但仍洁身自好。
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寿寿初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