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晓颖 申冉 张传明

12月13日上午十点零一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长空。
此刻,南京的悲怆亦是民族之怆、天下之殇。
“铛铛铛”,和平大钟被撞响。
惕厉钟声中,三千羽和平鸽腾空飞起,在城市上空久久盘旋。

南京82载时光机诟谇魔难中冲洗和平底片 汽车知识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
12月13日,是中国第六个南京大屠杀去世难者国家公祭日。

资料图: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去世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中新社 泱波 摄

光阴荏苒。
历史昏黑“暗房”中留下血雨腥风的黑白苦难影象,经由82载岁月冲洗,如今留给众人的是永不褪色的和平底片。

南京大屠杀不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不该被淡漠遗忘。
每年在此刻凭吊,并非重复打捞陈年往事,它与众人和衷共济——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如何面对未来。

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日军屠刀下的累累遗骸白骨之上,现今矗立着1985年建成、3次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
30多年来该馆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不雅观者近亿人次。
本日,天下各地爱好和平的人士聚拢到这里,举行和平集会。

寒风中,坐着轮椅、带着后代前来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老人,接力研史、探求史证的新老学者,跨洋过海、坚守执着的国际朋侪们在广场上静默致哀。
他们胸前的和平鸽徽章在晨曦中熠熠闪光。

今年9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人,和他的儿子葛凤瑾站在一起。
今年62岁的葛凤瑾加入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影象行动。
“父亲到了耄耋之年,有些活动无法亲力亲为,我们有任务接过接力棒。
传承原形是一项和平奇迹。

资料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参加南京大屠杀去世难者家庭祭告活动。
中新社 泱波 摄

“本日我们在这里,像个大家庭一样平常,不是为了愤怒、痛恨,而是呼唤和平,思念那些逝去的人们。
”约翰·马吉之孙、拍照师克里斯·马吉对说。
82年前,他的祖父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下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残酷暴行;82年后,他追寻祖父足迹拍摄今日南京,而祖孙俩镜头中的南京不可同日而语。

“国家公祭仪式举办走过第六年,实在际意义是让国人勿忘苦难历史,更是在和平宣誓中勉励自我,连续前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对说。

当日,17处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丛葬地,同步吊唁在屠城年夜难中逝去的鲜活生命。

“仅此北极阁毗近之处,惨遭杀害者即达两千余人。
”地处闹市区的北极阁丛葬地立有碑文。
曾经涂膏凝血、伏尸塞道的这里,今日青柏成林、绿松成荫,是人们晨练的山坡花园。

纪念仪式中,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
“和平,和平,它是无数先贤的殷殷呼唤,是历史与现实的有力提醒。

长江江畔的中山码头丛葬地,日军在此及附近分3批屠杀青壮年和无辜百姓1万余人,机枪扫射,弃尸江中。
如今,见证了近百年南京沧桑巨变的中山码头,地处风光旖旎的滨江带,艘艘巨轮在长江干流“黄金水道”中缓行向前。

防空警报响彻全城时,大小轮船齐鸣汽笛。
“呜——呜呜”,汽笛声汇成年夜水,回旋江边。

曾因战火凋敝破败的新街口,现在是商贾搜集、客流涌动的繁华中央地带。
当警报声响起,旗子暗记灯全数转红,孙中山铜像前四方车辆停驶,车水马龙的交通瞬间凝滞。
交警脱帽,路人停步,低首致哀。

82年前这段黑白“南京影象”,写入了“中国影象”“天下影象”。
13日当天,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外洋华侨华人社团,加入了同步吊唁的行列。

南京也从“悲情城市”走向“和平城市”,成为200多座国际和平城市中的主要一员。
她从悲怆中提炼出希望,以此昭告众人:在和平发展的重大命题面前,全天下、全人类皆是命运共同体;汲取教训,守护和平,切切永恒铭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