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在一起真不随意马虎。
”九旬高龄的王淑兰奶奶与从湖南跨海而来的11位亲人逐一握手,接管晚辈的问候。

看到这温馨一幕,客厅一角的台湾女孩周思妤湿了眼眶。
这是她卖力的大陆“今日头条”网站“两岸寻亲”项目的第34个成功案例。
该项目致力于帮助海峡两岸失落散家庭团圆,累计已成功帮助54个家庭。

用收集为历史遗憾画上句点台湾青年周思妤助老兵两岸寻亲  第1张

“我们在用科技填补历史带来的遗憾,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周思妤说,能参与这个两岸公益做事,在茫茫人海中帮分隔两岸的亲人圆梦,非常故意义。

王淑兰生于1928年,年纪大了,只记得儿时最早住在湖南邵阳一个叫“乌鸦庙”的地方。
当年抗战军兴,她随家人搬至湖南晃县。
后来父亲离世,考虑到家计难持,1945年抗降服利后,她离家从军,与家人断了联系。
1949年,王淑兰随军来台,结婚生子,再没回过湖南老家。
1987年两岸规复互换后,她也曾托人带信或请人协寻,却始终没有亲人的。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外婆见告我,她很遗憾连为母亲立个碑的机会都没有。
”王淑兰的外孙柯力群说,“如能找到家乡亲人,我希望替外婆完成心愿。

今年5月4日,柯力群发出电子邮件向“两岸寻亲”项目乞助。
周思妤说,若按传统方法实地拜访,循门牌号码去找,那便是大海捞针。
“以是我们把寻亲信息整理好,5月7日就通过‘今日头条’的地理推送,精准地‘弹窗’给湖南邵阳用户。

为加快寻亲进程,项目组还把信息转给湖南当地志愿者,请他们帮忙。
“只用了25小时就在邵阳找到了王奶奶的亲人。
”周思妤说。

“真的感激你们了!
我此生无憾了!
”王淑兰老人拉着周思妤的手说。

今年28岁的周思妤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新北女孩,并非大陆去台老兵的后代。
“一开始我不理解老兵的历史,通过这个项目,逐步理解那个大时期中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太多弯曲和流落。
”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晚年少点遗憾。

2013年台大毕业后,周思妤进入媒体事情。
跑教诲新闻的她创造,越来越多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
恰好有朋友西进求学,她也思考:“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周思妤说,身为新闻人,总想去更多地方走走看看。
“两岸互换越来越密切,如果我能客岁夜陆念书、事情,对未来发展会更有助益。

2015年,她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究生。
她笑称在北大碰着各地“学霸”,自己的进取心也因此被更大引发出来。

北大毕业后,周思妤应聘进入“今日头条”的寻人项目,接手的第一个事情便是帮台湾老兵寻亲。

“除了前3个两岸寻亲案例不是我经手的,剩下的我都参与了。
”周思妤说,老兵年事渐高,项目组同事常常是在和韶光赛跑。

周思妤印象最深的是帮助一位90岁苏州籍老兵找到两个妹妹。
兄妹们通过网络视频见面,卧病在床的小妹对着镜头说:“终于找到大哥了,好愉快!

当时天寒地冻,兄妹约定过完年春暖花开就返乡团圆。
可是,让周思妤难过的是,86岁的小妹没能等到春天到来。

周思妤感慨,老兵逐渐凋零,亲情无法等待,要尽快帮助他们完成心愿,不留遗憾。

随着“两岸寻亲”项目在台湾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老兵后代联系乞助。
周思妤说,一开始她不太确定老兵二代对大陆亲人还有多少感情,打仗后就创造,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
“这些‘寻二代’希望延续父辈这段超过时空的两岸亲情,我也从中体悟到两岸中国人的藕断丝连、密不可分。

沉沉的亲情请托,让周思妤愈加劳碌。
今年她统共只回过台湾3次,除了春节与家人小聚,其他两次都是为了帮助别人团圆。
前一天从北京赶回新北,忙完王淑兰奶奶一家的团圆,周思妤第三天又要返回北京处理另一个寻亲项目。

那是一位98岁台湾老兵探求在山东烟台的孙女。
老人癌症晚期,年夜夫说所剩韶光只有半年。
现在他的亲人正赶办手续准备来台。

寻亲的人越来越多,周思妤招募了两名台湾演习生,他们都是老兵后代,也都在北大念研究生。
他们踏着学姐走过的路,要一同见证更多的两岸亲情故事。

在北京3年,周思妤完成了学业,找到了事情,还收成了爱情。
唯一不太适应的便是胃,还是会思念家乡的味道。

落日西垂,王奶奶家摆上了一桌子隧道台湾风味。
柯力群说,本日百口要好好吃个相隔73年的团圆饭。

周思妤低声和众人作别。
她说,爸妈也在等她回家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