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国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西席节,笔者想起了民国庙后小学与纸山屯子教诲。在1949年前,浙南屯子教诲相称掉队,乡亲们会写几个大字的,寥若晨星。按屯子俚语讲讲是“跌倒也不识‘爬’字”“畚斗大的字眼不认识一篓”。不过在瑞安湖岭与瓯海泽雅的纸山上,却有不少识字的孩子,而且终年夜后颇有出息。这不得不提纸山上著名的庙后小学,它犹如水碓边昏黄的竹篾灯,影影绰绰地启蒙着黑夜里的山区穷孩子。
潘鉴宗回报家乡
纸山,便是琦云山脉东西两侧,有水碓造纸的瞿溪、泽雅、湖岭等地旧称。湖岭、芳庄、林川这边,笔者称之为西纸山;而瞿溪、泽雅一带,自然便是东纸山。庙后,是瓯海泽雅的一个山村落,它是北洋政府期间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潘鉴宗的老家。他热心社会公益奇迹。1920年,他有感于纸山百姓的孩子没处读书,在自己的老屋里创办了小学,附近八个自然村落的孩子,免费读书、免费领取书本和笔墨纸张,一韶光,偏僻的庙后村落里书声琅琅、令人神往。
庙后小学(2022年)
后来,庙后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瑞安、青田、永嘉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学生人数越来越多。1927年,潘鉴宗又在村落东头的山背上,征地1500多平方米,建成了三合院平房建筑,班级增加到6个班,学生增加到200多人。
潘鉴宗为提高传授教化质量,约请了一批名师执教,褒奖好学上进学生,对家境穷苦的有志学子,不但免除学费,还供应伙食住宿等帮助。于是,庙后小学与纸山屯子教诲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诸多师生来自纸山屯子
湖岭朱山(后改名为卓庄)的卓烈夫,1927年来庙后小学担当实务校长,一贯干到了1945年。如今的该校校史馆上夸奖他:“热心传授教化、以身作则。18年来亲自任教高班数学,他聘任的全部是师范生,如有不负责传授教化的,立即解聘。”他聘请的老师,很多来自西纸山湖岭一带,比如教自然的周旦甫、教历史的金伯恩、教语文的周希英师长西席。
校史馆上提到的六位老师,笔者查证后创造个中四位来自纸山湖岭片。
由于卓烈夫校长齐心专心抓传授教化,学校荣誉骤增,外地孩子蜂拥而来。除了附近的泽雅、藤桥、瞿溪等地外,青田的方山、油竹、半坑,瑞安的湖岭、陶山、高楼,文成的玉壶等地学生都远道徒步来此求学,学生最多时达到1000多人。毕业后,很多考取了省第十中学(温州中学)、郑楼的温州师范学校和青田阜山中学。
庙后小学制度健全、纪律严明。学生早上先去礼堂给孙中山师长西席遗像鞠躬致敬,然后早读;中午写羊毫大字;晚上自修。
1949年元旦庙小毕业学生集体照(黄国栋修图)
根据湖岭区小首届老师、九旬老翁金天晶回顾,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去庙后村落读小学,一个月学费是交60斤大米,由大人帮忙挑过去。用饭是一桌分一木桶,每桌由一同学担当食长去领饭。学校没有烧菜的,同学们都自带下饭菜,一样平常都是咸菜,个别同学带鱼鲞算最好了。一周在周日安歇一天,住高下铺,每个房间住很多人。
现年96岁的离休干部黄品佐回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还是芳庄周垟村落的孩子,当他在山园里专一锄地割草时,偶尔举头瞥见个别读书娃样子容貌的同龄人背着书包、带着装有咸菜的小饭桶、撑着油纸伞去庙后时,二心坎倾慕得不得了。据他讲,当年能去庙后读书的,都是家境相对宽裕的孩子;家境一样平常的,就只能卖祖宗田去读书了。
浙南屯子父母为什么热衷于送自己的孩子去那里读书,他剖析除了办学质量好、名气大以外,还有一个缘故原由:学校是一个师长办的,朴素的屯子人认为去那里读书便是“潘师长的人”了,国民党部队就不能随便来抓壮丁了。这个提法,是我从来没在其他文献记载中所看到过的……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民国时浙南农人朴素而无奈、有趣的一壁。
走出了教授与英烈
1935年,永嘉县(温州市)教诲科对全县高档小学毕业班进行统考,各校推举四名孩子参加考试。结果,庙后小学的陈志仁(后来成为大编辑)、张博(后来成为庙小校长)经办冠亚军。
1938年,创办人潘鉴宗去世。1942年,国民党政府擅自将学校改名为“安乐乡中央小学”,遭到了乡亲们的竭力反对,上告到省里,末了只得重新改名为“永嘉县私立鉴宗小学”,以示对创办人潘鉴宗的纪念。
庙后小学创办以来,培养了几千逻辑学生,很多山区孩子成了栋梁之才。比如湖岭林川岭下村落倪志凌,1938年毕业于庙后小学,后为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杭州商学院(今浙江工商大学)客座教授。根据笔者所知,庙后小学毕业生后来考入黄埔军校的有六人,瑞安与瓯海各占三席。
潘鉴宗的堂侄潘长坤庙后小学毕业后参军,1948年去了台湾,培养出歌星儿子潘安邦。以是,以唱《外婆的澎湖湾》出名的潘安邦,他祖婆的“澎湖湾”原来是在浙南纸山啊!
而不少庙后小学的老师,在风云激荡、国难当头的时期里,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如胡赞华义士,从前在庙后小学教书,1926年弃文竞武考入黄埔军校,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抗日战役中,胡赞华任连长,他身先士卒,与仇敌决斗苦战三昼夜,不幸左眼中弹,治愈后(换上假眼)不久,晋升为营长。1937年日寇包围南京后,他率部队坚守阵地,与敌寇浴血奋战,壮烈捐躯,年仅三十三岁。
在庙后小学执教语文的潘雪弇是潘鉴宗师长的堂弟,从前考入过上海法科大学。他善于书法,能写一手苍劲古朴的魏碑字,民国年间温州地区不少商店的招牌,都出自他的手笔。如今的欧洲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潘仲骞,自述他的书法童子功,都来自潘雪弇老师当年的负责执教。
挂名校长是琦君
笔者近日看到该校走出的美国博士季蕉森《吊唁琦君表姐》一文,回顾他拿到的1945年鉴宗小学毕业文凭上,校长姓名是“潘希真”。据他回顾,四十年代,潘鉴宗的养女琦君(潘希真)从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挂名该校校长。
大学期间的琦君
为什么民国期间这所名校与纸山屯子渊源这么深?首先还是地缘成分,瞿溪与泽雅一带屯子都在纸山的范围内,离潘师长的老家不远,自然来就读者浩瀚。而瑞安湖岭去庙后村落走路不过几个小时,纸山东西两侧买卖往来尤其是土纸生产、买卖等联系密切。此外,东、西纸山联姻结亲形成的亲情关系密切。卓烈夫的孙子卓建胜讲,他爷爷与庙后的潘师长是表兄弟关系。
有趣的是,琦君的生母卓氏也是湖岭朱隐士。一所学校,挂名校长的生母是湖岭的,实务校长又是湖岭的,那里面的师生很多来自湖岭也就不足为奇了。
1949年后,瑞安山区一批有名的西席如黄焕达、黄景仁、黄焕道、潘仲骞等,有名的工商业人士周建新、郑昌斌等,名医黄锐等都在庙后小学接管过启蒙教诲。
庙后小学是一口开挖在山区的古井,滋养了山区百姓渴求知识的心;庙后小学是一盏点燃在水碓边的竹篾灯,在茫茫夜色中,为山区孩子点亮了启蒙开化的方向。
潘鉴宗作为民国期间的一员大将,戎马生涯中开枪打炮无数,但是终极流传于历史的,却是养育了大作家琦君,开办了庙后小学,热心公益奇迹。换言之,如果没有琦君与庙后小学,没有那些公益奇迹,人们还会想起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