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3月8日电(李春惠、肖艳)贵州省蔬菜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桂莲致力蔬菜科研事情50余年,由她主持的早熟蔬菜、夏秋等反时令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推广,累计辐射推广6000多万亩,产值超过3000亿元,为贵州蔬菜家当发展、农人增收、农业增效做出重大贡献。如今,已经76岁的李桂莲仍旧风里来、雨里去,把心血和汗水洒在田间地头。
近日跟随李桂莲及其科研团队,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屯子地区,见证了李桂莲在菜地里的事情。
“一到地里就精神十足”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落的一片菜地里,七八个村落民劳碌着,有的在平整好的地皮上铺地膜,有的按照尺寸间隔挖窝窝,有的往窝窝里撒萝卜种。
李桂莲迈进地里蹲下来,手捏泥土试干湿度,伸开拇指和食指丈量窝与窝之间的间隔。一位村落民看到李桂莲,她放下手上的活儿,走到李桂莲身边和她并排蹲下,两人俨然认识了许久。
“李老师,我想窝边的土可以轻微多一点,形成一个坡度,下雨时雨水可以流到窝窝里,你看行弗成?”
“土不要盖得太厚。土轻微有点干,如果很快下雨该当没问题。”李桂莲说。
十几年前,李桂莲根据威宁高海拔冷凉景象特点,提出利用天然空调栽种夏秋反时令蔬菜,为此,她每年都来威宁蹲点,带领团队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每次来,李桂莲都不忘到地里给村落民作辅导,还把电话号码留给村落民。
“打电话咨询的村落民很多,快成为热线电话了。”李桂莲笑着对说。
“李老师太热爱蔬菜奇迹了,提及蔬菜就神采奕奕,一到地里就精神十足。”团队成员、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王天文说。
“这块地种成了‘反面教材’”
在威宁县双龙镇大地村落的一片菜地里,白菜已全部抽薹,地里开满金黄色的菜花。李桂莲摇头、皱眉:“太可惜了,这块地种成了‘反面教材’。”
“这块地土肥,却没选对品种。”李桂莲掐下一根白菜薹,放开手掌,让周围的学生、当地农技职员、村落民都能看到。
“这是去年9月撒下的种子,现在还没包心就抽薹了,一棵白菜就得一棵薹,还没着花的能掐尖卖,着花的就没人要了。”
大家围上来听,稍远些的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着。
“要想种的菜值钱,品种要选对,播种期要得当,哪一环扣不上都弗成。”李桂莲说。
“这片地是农人自己买的种子,可能不知道有好品种。”站在李桂莲身边的威宁县果蔬站站长董恩省插话。
“那就要动员大家种好品种。正季的白菜都在抽薹,但如果种我们选育的‘黔白五号’或‘黔白九号’,现在就不会抽薹,一棵能长5、6斤。”李桂莲用两只手比划着白菜的大小。
“不能光低头搞研究,还要学会给农人算账,把研究的成果变成农人的财富。”李桂莲说,“黔白五号”一年可种3季,第一季3月10日旁边开始播种,5月中旬到6月上旬,正是叶菜的淡季,能卖好价钱。之后再连续种第二季、第三季。再瘦的土,一年的亩产值都超过一万元,好土亩产值能达两三万元。
“算清楚账,你说农人乐意种不?”李桂莲问。
“李老师肚里有真才实料,她教的知识学不完。”董恩省相称服气。
“老百姓能增收我就高兴”
团队在威宁县的干系事情结束,准备返回时,一位农技职员说,相邻的黔西县有一片2000多亩的喷鼻香葱基地不错,还安装了自动喷淋举动步伐。李桂莲听见了,手一挥,“走,先去看看那片地。”
两小时后,团队来到位于黔西县金碧镇红寨村落的喷鼻香葱基地。放眼望去,连片的喷鼻香葱长得郁郁葱葱,几十个村落民正在一块空地种葱苗,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这片地从什么时候开始种葱的?”
“去年。”地里的一个村落民回答,过去这里都种稻谷,每年9月收割完后,来年5月再进行翻犁栽种,每年有8个月田地是闲置的。去年3月起,金碧镇进行家当构造调度,这片地种上了喷鼻香葱。
听说地里来了专家,基地管理职员、红寨村落村落民何耀学一溜小跑,从阁下葱地跑到李桂莲跟前。
“品种上还要优选,要选耐抽薹的。”李桂莲抓紧传授。
何耀学连连点头。
“现在种的葱苗是无性繁殖的,长期栽种会退化,葱长不大,产量越来越低。”
“那怎么办?”何耀学睁大眼睛看着李桂莲。
“建议搞一部分种子繁殖,也便是有性繁殖。选一些长势好的喷鼻香葱,着花后收种子,播种后长成苗子,一方面本钱低,另一方面规复种性,担保葱的品质和产量。还要把稳轮作,减少病害。”
“有专家辅导太好了!
”何耀学说,这片葱地是脱贫地、小康地。镇里引进公司流转了这片地,流转地皮的村落民每年领取地皮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一天有几十上百元收入,“每年公司还要给村落集体分红,村落集体再分红给穷苦户。”
“这太好了,我们还会来!
老百姓能通过我们的做事增收,我心里就高兴!
”李桂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