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想写吴江路

本日,就来纪念一下,这条一去不返的小马路吧。

上海味道混在吴江路的日子 休闲娱乐

斜桥的“爱情弄”曾经先容过,上海过去有两个“斜桥”,一个土气十足,便是现在上海人习气说的斜桥地区;另一个,则是洋气十足,这便是现在吴江路所在地。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公共租界向区境扩展前,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面辟筑一条小型碎石子道路,名为斜桥路,这便是本日的吴江路一带。

斜桥路原是一条宁静的小马路,其西面与同孚路(今石门一起)相交叉,是条小河浜,名为石家浜(又称石浜),浜上有座桥,称之为斜桥。
当时,这条河浜里的水清流缓,岸树成荫,宁静古朴,景致宜人。

(图:在斜桥弄有菲律宾乐队伴奏的圣安舞厅喝威士忌,这是上海滩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盛行的夜生活办法。

开埠后,常有外侨情侣来此憩游,并称此地为“Love Lane”(译为“爱情弄”)。
至19世纪末,兴起填浜筑路,石家浜亦被公共租界以市政培植之需,填筑马路,便以桥名命路,从此称之为斜桥路,又称斜桥弄。

1925年,马路向西延伸,辟筑至“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
1936年,又筑至“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马路乃至还改名为“纳物巷”(即英文路名Love Lane之译音)。
1943年10月,道路网已基本形成,起止位置和现在的马路附近,正式更名为“吴江路”。

美食街的官方影象

当年公租界的时候,这里就有“英国村落庄俱乐部”,详细位置就靠近现在的电视台这里,当年这里不仅是外国人常来往的地方,听说,上海滩的三大家族均在此有置业:盛怀宣的后人、李鸿章的族人、以及邵友濂的族人。

(图:当年在斜桥的英国人俱乐部)

1939年,在吴江路80号,设有一家仙乐大戏院;到1947年改名“美华大戏院”,紧张演出话剧、昆剧和越剧。
“美华”两个字一贯保留了下来,解放后,吴江路青海路转角处,还开设有美华大酒楼。
一贯到60年,酒楼迁居,此处变为静安区粮食局和油粮管理所的所在地。

后来,石门一起以西至茂名北路,设有吴江路菜场和集贸市场;而在泰兴路北侧,有一座吴江路大型冷藏仓库,今已改建为十二层高楼,其底下三层为京泰大酒店。

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断开的传统,吴江路美食街真正的形成,却是得益于地铁二号线的通车。

1997年6月19日,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起站举行开工仪式;2000年5月,石门一起站作为二号线试通车期间,首批5座站中之一,开始试业务;同年9月22日晚,人们以热烈的形式庆祝“静安都邑风情周”开幕,“吴江路美食休闲街”也就在那个时候正式开街——人气最旺的时候,有92家商店和饭店。

吴江路的民间影象实际上,吴江路做小吃的历史,远早于2000年的“官方纪年”,我影象中,80年代中,吴江路靠近石门一起还摆过“中心阛阓鸡蛋饼”的摊子,41路下来,一副鸡蛋饼,7角5分多点,加贰两粮票,算是奢侈品了,不是每次都能吃到。
当然,个中还有一个缘故原由:“上头检讨,要来冲额。

阿拉SMG老法师郑健老师,前阵子在回顾吴青餐厅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这段历史:

“当年只有掰动手指数得过来的几家饮食摊点。
西面,只有“留喷鼻香苑”,卖面条的;后来粮票取消,斜对过的米店关门了,开过一家“酒神阁”。
中段,阿临还在步高里弄堂口卖“柴爿馄饨”呢,和对面的“小杨生煎”一样,只是临时摊点,上头检讨团来了,还要来煞弗及关门落栓避风头呢。
“留喷鼻香苑”隔壁弄堂里的7号,也卖过排骨年糕煎馄饨,好象也一贯是无证业务。
东面,一家叫“静岛”,还有一家便是“吴青”。

“静岛”的老板娘姓施,是当年吴江路个体户协会分会的主席,据她先容,“吴青”的名字,便是“吴江路待业青年”的缩写(注:又有“吴江路、青海路路口”一说)。
吴青跟吴江路上所有饭店一样,特点之一便是小——楼上有三层阁,楼下还有一个半地下室。

当年,电视台很多人喜好去吴青,价格实惠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这里用饭比较“随意”,“小乐惠”。
吴青的菜,说实话,完备谈不上精细,但是人气旺到要排队,就餐者可以为所欲为,乃至把吴江路上任意一家店的菜点端来,都不会遭白眼。

老板娘也特殊会做人,“吴青”里也好象从来没和客人起过什么争执,最多等到客人出门走远了,才幽幽地对熟客抱怨一句:“哎,迪个人老怪个喏,是伐?”

记得有次兄弟道里去用饭,老板娘一看阿拉这阵势,就直接安排到了三层阁,跟楼下隔开;“目前吃啥老酒?”“黄酒热一热?加点姜丝?”;等到酒足饭饱,走下楼梯才发觉老板娘的存心良苦,吃相丢脸如我们,还好没在楼下,必是会影响到别的熟客,只好借着酒一起下来跟人打呼唤——统统都像在自家屋里厢用饭的觉得。

“小杨生煎”的长队

只要提及吴江路,小杨生煎总是不得不旧物重提的。

20多年前,凭20块钱支起炉子的一家生煎小店,如今已经是驰名海内的小吃品牌,凡是到上海来的人,都会或多或少问起,“小杨生煎”在哪里?

由于开了不少分店,当年吴江路上20米长队的景象,已经很难再现了,而且,生煎的价钱也这天涨夜高——物价涨也好,买卖好也罢,只要这质量不变,老百姓还是欢畅去光顾。

说来也故意思,最早小杨生煎的对面,便是上海滩过去著名的弄堂,“天乐坊”,这是解放前很有特色的新式弄堂,后来电视剧《长恨歌》便是在这里取景的——可见,过去的吴江路,鼻子里是闻不到什么油喷鼻香味的。

在这里,倒是常能听到吹拉弹唱的声音——由于天乐坊里面,有个不是票房胜似票房的人家——天乐坊40号。
半个世纪期间,凡是喜好言派京剧的,没有不到这儿来“磨蹭”的,实际上,这里成了言派艺术在南方的大本营。
“盟主”便是著名言派艺术家李家载师长西席,他是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的后代,上海滩有名的“小开”。

“东方快车”的狮子头

当年和吴青一样实惠的饭店,在这条小路上还有不少,“阿临饭店”、“华华川菜”各有特色,尤其“阿临”门口,招揽买卖的“老板娘”;假如侬喜好粗犷点、口味重点的,这里有“西北郎”和“小黑蚝情”;清淡点的有“荔苑”和“甜蜜蜜”;不知道从哪天起,著名的“吴字坊”臭豆腐,也开到了吴江路上,买卖火爆——这里便是低端消费的平民美食聚拢地,彷佛统统气质不符的,都不会踏足这里。

比较之下,东方快车在吴江路的市口不怎么好,并且黑底红字的门头,也实在引不起人把稳,说实话他家的其他小菜是很一样平常,但唯独这只红烧狮子头,怎一个“赞”字了得!
仅凭借这个狮子头,就能在美食琳琅的吴江路上名声大作。

由于离电视台一步之遥,如果是中午时分光顾,时常能看到些熟习的面孔。
再往每张桌上看看,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狮子头套餐,象是他家只卖狮子头一样平常。
但是,老板有规矩:“每天限量200份”。

一碗米饭,配上两只狮子头,垫菜自己选,上海人么,很多会选择卷心菜跟鸡毛菜两种,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第一口咬下去,肉质酥嫩多汁,就连米饭也被肉汤染红了一半,再细细的品尝一口,肉圆的表皮充满了焦喷鼻香,肉圆的里面则是细腻肥美。
只管对付吃惯甜味的上海人来说偏咸了一点点,但却非常下饭。

听说这“东方快车”的狮子头背后还有故事:老板娘以前是在吴江路上开美容店的,而老板娘的姐姐,从小到大就对烹饪很有天赋,她做的狮子头更是别具风味。
一次有时的机会,几个电视台的到这儿来,尝到了狮子头的味道,就极力建议老板娘开一个专门做狮子头的饮食店。

于是老板娘请来了姐姐,在店里也不管其它事,专门卖力做狮子头。
从选料、配料到制作、烹调都由她一个人节制。
听说,她做狮子头配料的时候,是不让别人看的,由于个中有她的独家秘方。
凡每个光顾过这里的客人都有一个俏丽的心愿,便是能一睹狮子头背后的“神秘人物”。

后记吴江路拆迁后,“东方快车”一度搬到了对面818广园地下,但后来也没能连续,估计是由于租金的缘故吧。

吴江路上很多饭店的命运,都和“东方快车”相似,而如今的吴江路美食街,或许要改叫新吴江路了,新的让人无暇容身。
在上海诸多“美食街”中,吴江路已经不再有特色,它和很多商业区中的美食城没有啥差异,和云南路、黄河路,乃至是乍浦路这些比较,显然少了过去的草根气。

资深食评家庄雅婷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那些常常去的脏饭铺,一旦重新装修,你创造丫涌现了水晶灯和赤色纱帘之后,基本上就废了......”

是的,吴江路至此,基本就废了。

搜索“看懂上海”或“kankanews_sh”订阅我们的官方微信,在这里,看懂上海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