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外调密州(今山东诸城)的苏轼年近不惑,妻子王弗已逝十载,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离散七年未曾团圆,满腔人心理想难望实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弁言17字,悲欣交集,整首词感怀中秋,素怀洒落,襟怀澄澈,肚量胸襟旷达,遂成千古名作。
我国诗词素有吟唱传统。据研究,宋代流传最广的词牌是“浣溪沙”,接下来便是“水调歌头”。苏东坡的4首《水调歌头》里,中秋词“明月几时有”篇最为历代文人传诵、乐人传唱。千年之后,仍是我们传唱最多的宋词乐曲,也成为中秋文化“标志性”音乐。
邓丽君在1983年策划第一张唱片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时作为主打歌推举,后经浩瀚歌手翻唱,各具特色。邓丽君、王菲各自“泰西范”版本伴奏乐器以钢琴、吉他或弦乐为主,罗海英、龚琳娜各自古典东方韵味版本乐器以二胡、埙或古筝为主,张远京剧演唱版本以京胡和钢琴为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男女中音、高音、京剧、黄梅戏、福建南音等各种演唱,古筝、笛曲、箫曲、弦歌等各种奏鸣,使《明月几时有》流传久、覆盖面广。
梁弘志作曲的这首《明月几时有》采取4/4节拍,旋律音程跨度不大,舒缓抒怀,浅吟低回,一唱三叹。特殊是“以词就曲”,在同一段音乐下填不同的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一段和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旋律相似,淡化高低起伏的旋律感,深化古典情思内核。歌曲总体简洁普通,声乐理念通透,强化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性特色,与西方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成了光鲜的比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处奥妙涌现最高音,构成整曲高潮部分。颤音,犹如人声的“揉弦”,邓丽君每句尾音的颤音技巧,使声音有颠簸起伏;王菲在延长音中与高音区假音稠浊,表现得自然流畅、缥缈稀声、音色空灵;张学友演绎过原唱版本和改编版本,都娴熟利用慢颤以及哭腔、小噎唱法,撩民气弦。“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曲调上扬,心绪翻飞、渐显冲动大方,声息绝不断。而“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落笔沉稳,唱腔苍茫雄浑。自然与社会,物象与人生、情绪与理智,金声玉振,黄钟大吕,荡气回肠,开出一片深静淡美的境域。
歌曲还采纳“A+B+A”的三段式曲谱,没有大开大合,舒缓呼应了望月遐思、孤独不平到释然宁静的心途经程,超脱韶光对生命的逼仄摆布,气定神闲,笑对岁月侵蚀,“无眠”“恨”“别”“悲”“离”等终归于“千里共婵娟”。
依琴瑟而咏歌,望圆月而抒怀,一阙千古传唱的绝妙宋词,一曲中华民族歌曲经典之作,抒发了古典温婉、高远达不雅观、悠然脱俗的人生境界与美学精神。
来源:公民日报外洋版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