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十 回

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创新并重

梁镇川专栏孝义戏偏言书 第50回 休闲娱乐

碗碗腔再度发展机遇寻衅兼存

诗曰:

三大特色剧坛殊,

昔日辉煌难尽书。

非遗项目待保护,

有望明朝展宏图。

列位看官,孝义碗碗腔从1959年由皮影纱窗平面演出正式搬上真人舞台立体演出,曲弯波折、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
期间,既有精彩亮相、多次获奖、三度晋京、摘取梅花等如数家珍的辉煌光彩;也有繁荣戏曲、生动文化、做事社会、教养群众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更有刻苦磨练、惨淡经营、风雨兼程、步履困难等难以尽述的苦涩酸楚。
近六十年来,最少有三代数以千计的编、导、演、职职员,坚守阵地,甘于清贫、呕心沥血、毫不服从,为孝义碗碗腔的创新、丰富、发展,付出了心血汗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孝义戏偏言书》行将收锣达成的时候,我们天经地义地该当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礼!

作为一个唱遍城乡、蜚声三晋、享誉京华的地方罕有剧种,孝义碗碗腔以其历史传承源远、艺术积淀深厚、地方特色光鲜的上风,于2006年,进入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2007年,孝义碗碗腔传统小戏《打老婆》,代表山西省经典剧目之一,进京展演,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
这一跻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殊荣,不仅证明了孝义碗碗腔是一个罕有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且敲响了孝义碗碗腔频临危颓,急待扶植保护的警钟;同时,也预示了孝义碗碗腔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那末,目前孝义碗碗腔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提高的车轮,孝义碗碗腔走过了它漫长的岁月,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也是一个机遇和寻衅并存的时期。
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包括孝义碗碗腔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不仅碰着了亘古未有的寻衅,而且彷佛又一次处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须要做出十分困难的决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孝义碗碗腔作为戏曲艺术的一种,它所创作、排导、上演的每一个剧目,与物质产品一样,无疑该当具有商品属性。
按照马克思的不雅观点,商品是用于交流的劳动产品。
先说“劳动产品”,艺术产品须要生产者付出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每一部剧目,凝聚了编剧、导演、演员、伴奏职员以及舞台美术、音乐设计、剧务勤杂等各门类创作事情职员的集体劳动,因此,戏曲剧目无疑是劳动产品。
再说“交流”,详细到戏剧来说,便是在文化市场中,剧目演出要用戏价来交流;再普通一点说,便是不雅观众必须以费钱买票的“交流”,才能进入戏院看戏。
只管有些重大节日演出、政治宣扬演出等,不雅观众可以无偿不雅观看,但这一类演出总有政府或集体单位付一定的演出用度。
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流原则,对付戏曲艺术来说也是不可违背的。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剧团创作生产剧目,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法定的投资、生产、产出机制。
一方面是戏曲剧目作为“商品”,须要投入资金,经由“劳动”,方能产出;一方面是投资机制不健全,剧目生产投资无主。
一方面是主管部门哀求剧团多出精良作品、打造艺术佳构;一方面是剧团无能为力,生存尚且难以为继,哪有资金排演新戏!
于是,剧团只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苟延残喘,惨淡经营;为追求可怜的演出收入坚持生存,剧团只好一年四季,忙于演出,疲于奔命,什么排演新戏呀、提高艺术呀,统统顾它不上。
久而久之,艺术质量每况愈下,不雅观众越来越少,收入微乎其微,形成了恶性循环。
长此下去,剧团一定频临自生自灭的危险田地。
吕梁地区13县(市),就有12个县(市)的剧团分伙,便是很能解释问题的例证。
好在孝义市委、市政府宽大为怀,采纳“财政保生存,艺术求发展”新思路,为孝义碗碗腔剧团所有演职职员,给予80%的人为补助,才使剧团免强生存至今。

列位看官,以上只是从商品的一样平常属性进行了剖析,如果从戏剧艺术产品的分外性来剖析,情形更为严重。

是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艺术产品确是“商品”,但它又不能等用于一样平常的商品,由于它有不容忽略的分外性。
这种分外性就在于它是精神产品。
社会主义戏曲艺术有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制度的戏剧艺术的神圣义务,有着教诲、启迪、审美、娱乐的功能,起着知足公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浸染。
毛泽东曾把抗战文艺的任务,归纳为联络公民,教诲公民,消灭仇敌,鼓舞公民同心同德地和仇敌作斗争。
江泽民则将当前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高度概括为一句话:“以精良的作品鼓舞人”。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团不能想排什么戏就排什么戏;不能什么戏票房收入高就演什么戏;更不许可以淫秽、色情的黄色剧目招徕不雅观众。
虽然利益追求是商品生产的实质特色,而且从某种角度讲,利润是唯一的追求,但作为精神产品的社会主义戏曲艺术产品,决不能象一样平常商品一样,一味追求高额利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市场便是这样一个怪物,一方面是铁定无情的市场法则,它哀求统统商品生产都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艺术承担着勉励公民同心同德、联络奋斗,走向光辉未来的历史重任,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两个方面,险些方枘圆凿。
孝义碗碗腔剧团同全国诸多演出团体一样,就处于这样的两难田地。
好在孝义碗碗腔剧团以其善于于创演当代戏的特点,几十年来,一贯以创演精良的当代戏赢得政府的支持、专家的认可、不雅观众的欢迎。
特殊是反响煤矿矿难、宣扬安全生产的当代戏《酸枣坡》,在全市乃至全区巡回演出,赚回了一笔可不雅观的收入。
这样,才在夹缝中,坚持剧团生存。
然而,象《酸枣坡》这样的机遇并不是年年都有;如此紧跟形势、图解政策,为党委、政府的中央事情搞宣扬,并不符合戏曲发展的艺术规律,也不是戏曲演出团体的根本出路。
“强心针”只能一时苟延生命,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痼疾沉疴。

列位看官,你道看戏、消遣、娱乐,在一样平常人的一家生存中,处于一种什么位置呢?有道是:“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
大抵一个普通人家的经济开支,首先是吃、喝、住、穿,知足人类最基本的最少生活需求;其次是孩子们求学、就业、成家、立业;再次是保健、医疗等等。
在担保以上这些必要的开支之后,才轮得上进剧院看戏,到电影院看电影。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便是说,物质方面的需求,是坚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其他需求均处于次要地位。
这就揭示出,精神产品不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消费品,也便是说,看戏娱乐对付消费者来说,可有可无,可看可不看;加之电视的广泛遍及,电视剧的充斥视屏,坐在家里按着遥控便可以尽情地欣赏爱看的节目,谁还费钱、走路到戏院去看戏?于是,戏曲便失落去了剧团赖以活命的大量的不雅观众。
由于“戏剧危急”的延续,剧团职员便民气不稳,大量流失落,跳槽的跳槽,下海的下海;由于职员流失落,行当不齐,演出质量越来越低,演出市场越来越萎缩,陷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管束、竞先低下的恶性循环之中。
戏剧界普遍面临的这一困境,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
如此延续下去,确也令人担忧。

列位看官,以上仅是从一样平常戏曲演出团体的状况进行了一些大致的剖析,如果从孝义碗碗腔的独特性来剖析,情形尤为令人忧虑。
孝义碗碗腔是全国罕有剧种。
唯其罕有,便成为唯一。
单从唱腔、演奏来说,只有碗碗腔专门培养出来的演员、演奏员,才能承担碗碗腔的演出。
如果说晋剧团可以从全省晋剧界挑选、聘请演员、演奏员完成剧目排演的话,那末,孝义碗碗腔剧团就无从在其他剧种的剧团挑选、聘请演员、演奏员。
这样,后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孝义碗碗腔生存、发展至关主要的一环了。
只管多年来孝义市文化局十分重视碗碗腔人才的培养,在孝义市歌舞剧院附设艺校培养了一些碗碗腔人才;孝义碗碗腔剧团大门口常年贴出“招收学员”的广告,但由于戏曲的不景气,乐意进团学艺的学员鲜少,艺校培养出的职员进团之后也留他不住。
于是,孝义碗碗腔剧团便涌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行当不全,主创职员流失落的状况。
近年来,排演大型古装戏《锯树留邻》,就因缺少精良演员,而使剧目难以尽如人意。

从以上剖析不丢脸出,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艺术演出团体面临的两难田地来说,还是从孝义碗碗腔分外的状况来说,孝义碗碗腔确实处于频临危急的田地,目前面临的寻衅是前所未有的,极待引起官方和戏剧界人事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该当说,2006年孝义碗碗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一大转机。
这样一来,国家、省、市、县(市)四级,每年都会有一定的保护、扶持资金拨下。
这就为孝义碗碗腔得以生存、发展,供应了最少的资金担保。

党中心、国务院提出了文化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系统编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家当等大政方针,是孝义碗碗得以生存、发展的又一大机遇。
孝义市艺术演出团体改制,为孝义市碗碗腔剧团甩掉了一批难以承受的“包袱”。
孝义市政府制订了“保护碗碗腔”的五年方案,建立保护基地,每年给各级传承人以一定的补贴,设立了文学艺术创作扶植金,设立了“政府出钱,农人看戏”的每年百万元的惠民资金等等,都为孝义碗碗腔扩大演出市场、创排新剧目、艺术传承等,供应了政策、资金的担保。
文化要发展,经济是根本。
孝义市是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
孝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戏剧奇迹的发展。
随着孝义市经济培植的迅速发展,文化艺术奇迹的发展必将提到主要位置,可供孝义碗碗腔保护、发展的资金,将会逐年增加。
这是今后孝义碗碗腔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担保。

令人欣慰的是,号称“戏曲之乡”的孝义市,戏曲文化积淀深厚。
一批热爱孝义碗碗腔的编剧、导演、演员、演奏员等,坚守阵地,甘于奉献,潜心研究,成果迭出。
遍布于孝义城乡的“自乐班”、“票友会”的戏曲活动朝阳东升,不断创作演出碗碗腔小戏等剧目。
这就为孝义碗碗腔供应了有利条件和生存土壤。

列位看官,孝义碗碗腔从千百年的戏曲文化源流而来,深深扎根于“戏曲艺术之乡”的土壤之中,深得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当年,在经济贫乏、人才缺少、时世动乱的困难期间,孝义碗碗腔舞台真人演出尚且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至创造出辉煌的古迹来;如今,欣逢盛世,经济繁荣,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孝义碗碗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定然会捉住机遇,应对寻衅,战胜困难,重振雄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正是:

欣逢盛世迎寻衅,

捉住机遇谋发展。

但能联络齐奋斗,

奇迹辉煌喜空前。

后 话

诗曰:

掀掀五十章回篇,

洋洋二十余万言。

滔滔评述戏曲艺,

侃侃评论辩论意韵涵。

列位看官,不才以五十回的篇章,二十余万言的篇幅,评说孝义戏曲,且就古往今来,重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生动在孝义大地的晋剧和孝义碗碗腔搬上真人舞台往后的人文历史、来龙去脉、优伶技艺、珍闻轶事等,逐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叙评。
全书一样平常以韶光为顺序,以创作、生产、上演的有影响的紧张剧目为线索,随剧说事,以事评人,厚今薄古,详近略远,如实进行了评述。

孝义戏曲,伴随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化,伴随着中华公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提高步伐,走过了抽芽、成长、丰富、变革、发展的风雨进程。
评话孝义戏曲,远说,该当遵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遵照中华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近论,该当遵照建国以来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照解放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世变革、时期主流;微不雅观上来说,该当结合孝义县(市)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详细实践;结合孝义戏曲的艺术实践;总的来说,该当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雅观点,去核阅、评述、叙写,只管即便做到既不违背各个历史期间的大环境、大背景,又符合孝义县(市)、孝义戏曲各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既有社会、时期的共性,又有孝义及孝义戏曲的个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是撰写《孝义戏偏言书》的基本辅导思想。

《孝义戏偏言书》之以是用章回、评话的形式撰写,一是为了避开一样平常的“发展沿革”、“艺术特点”、“剧目演员”之类的固有呆板格式,力求探索一种新的表述办法;二是以为“戏曲”与“评话”有先天的缘源关系,用评话形式易于表述戏曲,同时,也可以将一些诗、词、曲、顺口溜等穿插个中,使内容丰富多彩,增强文本的意见意义性和可读性;三是用平白如话的措辞表述,使普通读者易读可读。
说实在话,这只是不才的初衷和欲望,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
诸如有些章回的标题对仗欠工,有些诗、词意韵欠佳,有些理论评述的部分,措辞还不足大众化、戏剧化等等,致使文工存在不少瑕疵,恳请各位看官包涵。

在近一年的采访、构思、撰写、修正过程中,参阅了清·李渔《闲情偶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艺术的继续和弘扬》《山西文化50年》《山西大戏考》《山西地方戏曲汇编·孝义皮腔、碗碗腔、皮影专辑》《吕梁地区精良剧本选》《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孝义县志》《孝义戏剧人物谱》《孝义民间文艺集粹》等书本资料。
先后采访了靳云焕、薛振华、宋可基、赵守仁、侯兆勋、武永虎、周双保、张振业、李春新、霍锁昌、卜生辉、王冬兰、赵姣兰、王清玉、李焕生、任爱梅、任学谦、史三宝等30余人。
特殊是宋可基师长西席,是自刚解放至今孝义戏曲唯一的见证人,也是将生平奉献于孝义戏剧的有功人,还是一个影象力超人的有心人。
当我们赴介休市他儿子家中采访时,年逾八旬的宋可基师长西席已卧病在床。
我等的前往,使他精神为之一振,为有人关注他为之奋斗生平的孝义戏剧奇迹而倍感欣慰和振奋。
先生长西席按捺不住喜悦、激动的心情,支撑着沉疴病体,娓娓讲述了两个多小时,还谈兴未尽。
为照顾老人身体,我们只好预约往后再谈。
过了几天,电话里传来宋师长西席微弱的声音:几次再三表示感谢,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写好这部著作;又过了十多天,宋师长西席托人捎来厚厚的两本资料。
大概是手头没有稿纸,用的是他孙辈的作业本。
细细翻阅,先生长西席竟将自刚解放新艺剧团建团至今,各个期间、各个阶段的剧团领导班子、文武场乐队职员、各个行当演员、音乐舞美设计职员、各届艺校学员以及伙房师傅、大衣箱、二衣箱等勤杂职员的名单,逐一详尽写出,密密麻麻,字迹工致。
翻着,看着,不由心伤泪下。
这分明是癌症晚期老人的精神和心血啊!
又过了些时日,溘然传来宋可基师长西席病故且已安葬的噩耗。
痛惜之余,所幸从宋师长西席那里抢救了一些资料。
只有更加努力完成书稿,庶几《孝义戏偏言书》得以出版发行,才能告慰宋可基师长西席的在天之灵。

《孝义戏偏言书》是探索、考试测验性的创作。
由于不才戏曲知识、舞台履历、戏剧术语不太熟习,文本内容的韶光跨度较大,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宜和人物又多,加之采访范围不太广泛、不足深入细致,以是难免有挂一漏万、谬误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戏友以及各位看官多加示正。

篇终曰:

呕心沥血多少很多多少工,

凝词铸句炼始成。

经寒历暑书终岁,

枝繁叶茂树常青。

二0一三年七月二旬日

于孝邑亦凡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