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年纪的增长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但不管若何,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有一定音乐鉴赏力的人。以是,那天当我听到这首【小雨中的回顾】的时候,此前,我还真从没听到过这首歌的旋律,真的让我有一种面前一亮,不,该当说是耳朵一震的觉得,我想就借此机会把这首小歌先容给大家。先附上曲谱。
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
这首歌是台湾的林诗达女士于1977旁边创作的作品,刚好是我出身的年代。此前,台湾的歌曲我们也听过不少,从早期的类似于邓歌的那种充满南洋柔媚曲风的小情歌,到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再到城市民谣以及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各种盛行歌,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美好的回顾。
但这首歌明显的差异于以上几种类型。这首歌充满了一种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一样平常的当代歌曲所不具备的。而这种特质正是我所器重的好的艺术品最为主要的要素之一,就像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若有若无,总给人留下巨大的遐想的空间。下面我就大略从技能角度上说说这种特质在这首歌里的详细表示。
歌词方面的事我就不多说了,我对笔墨没有很强的感想熏染力,说不好。我只说音乐的部分。
首先,从整体曲式上来看,这首歌很大略,没有任何华美的地方,真的就像歌中所唱到的,就像一首信手而成的小诗,不事雕琢。前面四个乐句朴实地叙事,然后接着一个8度跳跃所代表的高潮部分,末了用一个次高音扫尾的乐句表达一种怀念和怅惘的感情,让全体歌曲在一种很空灵的氛围中结束,并引发人的无限遐想。全体的看上去,很有古典歌曲的味道,朴素,大略,自然。但你再仔细听,你会创造,她所表达的感情又不是完备古典式的,她有古典歌曲的神秘感,但彷佛又多了一些古典天下中很难找到的那种迷惘,不安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很具备当代性的东西。这样,她就把古典和当代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了调和和统一。
那么,这种当代性她又是怎么实现的呢?这就必须要稽核这首歌曲的音乐要素了,这须要一定的乐理和音乐史方面的知识。也并不太繁芜,我们创造,这首歌的前四个阐述性乐句,有两个是4(fa)音结尾的,4音作为不稳定音,很少用来做乐句的尾音,尤其是在古典音乐作品中,由于这很随意马虎造成整首作品处在一种飘荡,扭捏的觉得里,古典体系很难接管这种晃动感。而这首歌连续采取的这两个4音乐句,反而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歌者自问自答,无拘无束的状态,更突显了歌曲要表达的孤寂的主题。
然后还有歌曲后半段高潮部分采取的#5(so)这个音,这种非自然半音的运用在古典歌曲中也不常见,情由一样,由于这种比较乖张,我们现在可能更乐意称之为和弦外音的乐音在那个时期基本上是被认为“不好的”,大概就类似于我们本日说的什么靡靡之音的样子。此外,再加上歌曲高潮部分连续半音的连接,使得这种深具当代性的彷徨,探索乃至是一定的自闭性的方向得到了抒发。这几个要素加到一起,就使这首歌曲的当代性完备地凸显了出来。她的确属于这个时期,她表达的是这个时期人们分外的一种情愫,只不过她可能不属于那种喧华,张扬的当代,而是其余一种安谧,空灵的当代罢了。
总之,诸多要素的结合,曲式和构造上的古典,再加上内容上的“当代化”,造就了这样一贯唯美的小歌。如果有空的话,不妨留神听听这首歌曲,我笃信,她很有可能再度被天下挖掘出来,乃至很有可能引领当代音乐的某种方向,从而成为经典的存在。
诚笃说,在此以前,我对女性音乐家总体上是嗤之以鼻的,我从来都认为女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能说得过去的天分的。但听到林诗达女士写的这首小曲,虽然我不能就说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但我要向她表示尊重,并且存问,感谢她给我们带来的这首俏丽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