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自己年轻时的爱好,彷佛对什么都感兴趣,真总结起来,没一样精通的,更没有一样能达到专业级水平,最多属于一个“三脚猫”。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对写字画画感兴趣,梦想终年夜了能做个书法家、画家。
以是学生时期,只要平时有空,就会练练羊毫字、画画图。
后来到了部队,每年代表连队参加全团黑板报比赛,险些每次都能得个第一或第二名。
事情后写字画画就少了,最多在逢年过节、结婚喜庆时写副对联,或者遇上活动时帮单位写个标语横幅。
现在进入电脑化时期,险些派不上用场。

施炳刚|三脚猫 休闲娱乐

中学时,我又爱上了乐器。
瞥见别人会吹拉弹唱真是十分的倾慕,尤其是瞥见学校文艺队成员的演出,更是心里痒痒。
后来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支笛子,愉快去世了,赶紧买来书本照着学。
开始,都是拿芦苇和竹子轻小扣开,剥出里面的衣作为笛膜,后来有条件了才去县城乐器店里买上了专业笛膜。
夏天晚上为了躲避蚊叮虫咬,一个人坐在蚊帐里吹,家里人听到1、2、3、4还不成调的笛声,肯定以为很刺耳,以是总说我不好好读书,学这些干啥,又不能当饭吃。

到了高中,我对口琴情有独钟,为了存钱买口琴,我省下了所有零费钱,终于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口琴。
学口琴算是我唯一一次有人进行过正规传授教化的。
实在也不是什么请过老师进行专业辅导,只不过是每周收听一次口琴家石人望老师的广播讲座而已。
白天由于要上课学习,以是只能在晚上重播的时候收听,深夜12.00—12.30半个小时,边听边学从没间断,非常地用功。
到了部队,末了几节课就没条件再收听了,现在想起来还以为有点遗憾呢。
后来我又学拉过二胡、小提琴,事情后又吹过萨克斯、小号等乐器,都是自己喜好、自己摸索,没有得到过一个老师的辅导。

从小有人说我的手指特殊地苗条,尤其是小指,都超过了无名指的第二节,适宜弹钢琴,以是我就梦想当一个钢琴家。
只可惜当时生在屯子,那里像现在城里的孩子,有条件买了钢琴都是父母逼着弹。
我是想弹都没地方弹,以是小时候不懂事,心里还一贯埋怨父母没给我创造这样的条件,也没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否则我就有条件有环境去好好学了。
由于对音乐的喜好,我发觉自己对付新歌,从来不去记歌词也记不住歌词,但对付旋律只要多听几遍,就能逐步哼出乐谱来,拿到乐器就可以胡乱吹拉了。

懵懂少年还真不知道天高地厚,看了几本名著,就以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写,以是一贯抱负着自己能将来做个作家。
在部队,我曾报名参加过安徽文艺出版社组织的一个叫“未来作家”的刊授学习班,花去了我整整两年节约下来的生活津贴。
学习班列出了要我们在规定的韶光内必须看完中外名著100册书本,以至于为了能找到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只有一天的借阅韶光,结果真的成了一目十行,而留下了很多遗憾。
哪像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想看什么一搜索就能看什么。

后来,我又迷上了拍照。
我买了很多“拍摄技巧、拍照入门”等专业书本,从色彩事理、取景构图、光圈速率、胶卷冲洗到成像放大,全部学了个遍。
最早我玩的还是120相机,一卷胶卷只能拍12张,后来有了135相机,拍到36张,我利用安装胶卷的技巧,前后有时能多拍到个一、两张照片,很是得意。
由于我节制了一些技巧,以是连队和团里很多首长都让我帮他们拍照、冲胶卷、印照片,有时晚上在暗房里一弄就到很晚,如果欠妥心一个漏光,整卷胶卷都漆黑一片,你不知道那有多心疼啊。
根本不能和现在比,都是数码相机,想拍就拍想删就删,多么地方便。

几年的部队生活还是比较枯草的,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改变事情环境,我自学起了无线电技能,订阅了《电子报》。
从电压、电流、二极管、三极管等根本知识开始学起,逐步摸索。
后来,自己安装了一台类似红灯牌台式收音机,放在办公室里,可以收听各种喜好的音乐、歌曲和小说连播等节目。
我还自费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简陋的三件套:一把手推剪、一把长剪刀、一把长梳子,责任做起了理发师。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由于我技能可以,连队首长的头发基本被我包了,且一旦创造我给哪位首长理发,那这天我肯定就没空了,排队理发的人一个接一个,都会嬉皮笑脸的求我帮着理一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能理解,后来还发展到营里、团里有好几个首长也固定叫我给他们理发了,正是应了一句“能者多劳”的俚语。

爱好的广泛,也会带来很多方便,关键时候真能派上用场。
部队复员回到老家后第二年,正逢农场招收技能工,我凭借第一名的无线电理论知识考试,有幸被录取。
本来该当进无线电厂事情,但终极被挑选到机关广播站电工岗位。
报到第一天,站长见我有点写作根本,干脆叫我先做,并于当天就安排我采访工业公司总经理,要做一个专访,弄的我是不知所措。
好在我本其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一炮就没出什么洋相,也让站长更加坚信了她的判断,作出大胆的跨行安排。
后来,随着事情环境和业务知识的不断熟习与积累,不到一年就成了小有名气的,电台里险些每天都有我的大名或者笔名涌现。
再后来站长安排我做编辑,几个美女播音员常常当着我的面嗲里嗲气地说:“就喜好读你编辑的稿子,录音起来又顺口又方便”,我权当补药吃了。

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遍及,农场不久也成立了有线广播电视台,归属于我分管卖力的宣扬文化中央。
当时购置了好几台索尼、松下的摄像机,我虽然不做详细的活,但还是兴趣所致,时时时的也会跑去机房,扛起摄像机,推拉摇移地录上一段不上节目的影像,以知足一下个人的喜好。
在审查电视节目和图像画面时,我创造以前的很多爱好如书法美术、拍照技巧、音乐知识、写作根本等,无一例外地都能派上用场,乃至连理发根本、无线电知识,也会在出镜扮装、搞大型现场直播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帮助浸染。

现在,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借助于电脑网络的水平越来越高,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却越来越低,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反正我认为,人的兴趣爱好还是多一点的为好,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多动动手多学点,肯定有好处,哪怕做个“三脚猫”,也无所谓,艺多不压身嘛!
心语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

作者简介

施炳刚 上海市崇明人,微信昵称“饼干”,出生于浜北大队射角施宅,曾就读于马桥小学、浜镇小学、大同中学。
现在市区事情。

——

施炳刚 心语 往期作品

施炳刚|我曾就读过的三所母校①

施炳刚|我曾就读过的三所母校②

施炳刚|我曾就读过的三所母校③

施炳刚|我曾就读过的三所母校④后记

施炳刚|儿时的玩伴和玩具

施炳刚|划局

施炳刚|浜镇角浪的“名人郎”

施炳刚|挑羊草

施炳刚|装修后的思考

施炳刚|儿时的母爱

编者留言: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有崇明浜镇和蟠龙镇的故事,欢迎您能给我投稿,传播和外扬乡土文化,让一个个动人的老镇故事得到传承和记录,让古镇的故事沉淀在时期的发展中,让古镇的魅力永久留存在人们的心间。
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1466670@qq.com或者下面的微信。
感激您!

欢迎点击本文最末右下角留言评论

欢迎读者扫描以下二维码

加我个人微信进行互换

赶紧来分享关注吖

如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感激互助!

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

微旗子暗记:anxin20141124

也可上面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