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拍摄《神雕侠侣》同名电视剧时,专门将元好问这首词改编成电视剧主题曲《问世间》,并请来著名歌手张德兰演唱。曲声哀感顽艳,不雅观众闻之断肠。
不过,这首《问世间》里面的词却是“精简版”。歌词只取了《摸鱼儿·雁丘词》的上半阕,词意大略普通,方便传播,但是却失落去了原作的“文学性”。
《摸鱼儿·雁丘词》咏物抒怀,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借着描写一双大雁的爱情,来比喻人类的爱情,但是事实上它又不但是写爱情。
在这首词的背后,还折射出了元好问内心中对灵魂伴侣,人生心腹的渴慕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吧。
一、《摸鱼儿·雁丘词》赏析《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次寒暑?欢快趣,离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口语翻译:
人间间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呢?为何有的人能够不计死活,向对方许下承诺。比如这一对大雁,它们曾经天南地北,相依相偎,一起经由了多少个年头?
当中有多少欢快,又有多少痛楚,或者还有像人间儿女一样平常的痴情。殉情的大雁,当时心里想说:那天傍晚,我穿过万里云端,俯瞰大地,千重山峦,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住了。
天寒地冻,出息未明。如今在这世间,只剩下我一个了。有谁,能来与我结伴前行?失落去了伴侣,我又为何要连续前行呢?
当年汉武帝横渡汾河的地方,再也听不到热闹的箫声和鼓声。只有荒烟一片,依旧笼罩着平林。吟诵《楚辞》,也招不回逝去的魂魄。山鬼只能在风雨中暗暗地哭泣。
这对大雁的感情,只怕是连老天爷也会妒忌吧。如此痴情的大雁,我不信它去世后,会和那些平凡的莺儿、燕子一样,变成一抔黄土就算了。
于是我就替它们修了一座宅兆,留待千秋万代,那些至情至性的墨客们,前来痛哭狂歌,凭吊一番。
在这首词在开头部分,原来有元好问自己写的序文。他在序文中交代,自己16岁时到并州参加科考,途中看到有人捉了一只大雁,并将其杀去世。
其余一只“脱网”的大雁见状,立时投地殉情。于是元好问就买下了这一对大雁的尸体,并将它们葬在河边,然后写下了这首词。
但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并不是元好问在十六岁时创作的原版,乃至也不是他后来重新修订的版本,由于最初的版本早就已经失落传了。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的《遗山乐府》中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面,词开头第一句是“恨人间,情是何物?”,别的的部分,同我们如今见到的词差不多。
有人认为,“恨人间,情是何物”的说法,是比较符合16岁少年耿直的脾气的。不过这也不能证明,它便是《摸鱼儿·雁丘词》的最早版本。
元好问是山西忻州人,有鲜卑血统,他是金、元两代最精彩的文学家之一。他生平的创作非常丰富,在诗、词、曲与小说领域皆取得了非凡的造诣,影响元代文坛长达三十余年。
元好问词风多变,糅合了婉约、豪放两种风格。元初张炎作《词源》,认为元好问在填词上的水平,和辛弃疾很相似,并且夸他“精于用事,深于用情。有风骚蕴藉处,不减周、秦”。
尤其是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妙在“摹写情态,立意高远”。初看的觉得是不如辛词豪迈,但是细细琢磨之后,你就能体会到他词中的深意。
由于在这首词中,不仅有缠绵悱恻,低回欲绝的爱情,更有人间一些志同道合的心腹、朋侪之间的深情。
除了用情绪人,元好问这首词的创作手腕也相称成功。词上半阕以议论开头,辅以想象中的场景描写。下半阕回顾横汾路的历史往事,衬托出物是人非的悲惨。
“招魂楚些何嗟及”一句,是借《楚辞》中的《招魂》,暗示作者在意的伴侣,事实上并非是那种仅仅源于本能冲动寻得的“恋人”,而是源于志同道合,求来的心腹。
按理说,十六岁元好问,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这个时候他看到一只大雁殉情,那么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爱情。
但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首词作,实在是他在成年往后修订过的作品。张炎之以是说它“立意深远”,就在于在这首词的下半阕,作者提到了《楚辞》中的《招魂》。
在《招魂》里面,屈原为什么要魂魄归来呢?他要呼唤的,又是什么样的魂魄呢?原来是他从前在奇迹上的“心腹”楚怀王,由于遭秦人哄骗,被囚禁在武关,烦闷而终。
以是成年后的元好问,回顾起这一起大雁殉情事宜时,他眼中看到的,就已经不是大略的男女之情了。这样的感情,是包括了男女情在内的,更大范围的一种对“心腹”的渴慕的情怀。
一个人,实在是非常害怕寂寞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人的生平当中有绝大部分的韶光,不得不面对寂寞。
我们都想寻到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由于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我们,走完这凄清寂寞的生平。
不管前路是千山暮雪,还是火海刀山。只要有这么一位灵魂伴侣,愿来与我们携手同行,那么我们就无所畏惧了。反之,我们乃至会损失活着的信心。
古人常说:士为心腹者去世。在这首词的开篇,就已经通过一个问句,点明了词中的主题。那便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让一个人无惧死活,与另一个人定下左券?
人都是害怕去世亡的,为什么有人不但不害怕去世亡,反而在失落去灵魂伴侣后,主动求去世呢?难道这统统,仅仅源于动物本能的冲动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词中那一只殉情的大雁,实在也不是为了“爱情”而去世,它是为了从此能够“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而去世!
元好问显然以为,要找到一个肯为对方而去世的灵魂伴侣,是非常困难的。以是他要给大雁修坟,再写下这首词,让千秋万古的文人们,借这个机会,为心腹难求而痛饮狂哭。
结语《摸鱼儿·雁丘词》是元好问十六岁时的作品,不过我们如今见到的,却已经不是他十六岁的原作了。
虽然原始手稿已经遗失落,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武断地说:十六岁的元好问,不可能有词里那种深邃的思想。毕竟古人成熟得早,元好问少年早慧,十六岁时已经可以去考状元了。
除了这首词,元好问还写了很多词作。有一部分词作的创作水平和立意,实在也并不比这首词差,乃至还更好,但是影响力却不如这首词。
那是由于,这首词前面所讲的内容非常地普通。尤其是词的上半阕。不须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不须要很高的文化水平,一讲到爱情,大家都懂。
立意深远的部分,恰好是在不好懂的下半段。但是干系电视剧在编写歌曲的时候,“奥妙”地将其腰斩了。以是末了借着电视剧,这首词又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