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个帖子,题目叫《私人定制能超越这电影?不信》,我还以为是什么电影,跑进去一看,原来是《顽主》。
难得啊,居然还有人记得《顽主》。
我明白这是一个3D的时期,是一个大片的时期,是一个第X代导演的 时期。然而,并不是一个可以超越《顽主》的时期。非谁之错,只是社会环境变革,人们的思想,就像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可复制。因此,《顽主》的时期,也早已不复存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好的时期。在我心里,最好的时期,一定是八十年代。
我偏执并且无知地认为,80年-89年,是中国最近的一次文艺复兴, 百花齐放,是最浪漫的年代。那时候知识分子重新得到尊重,墨客、作家和科学家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 人们评论辩论着空想和精神。尤其是规复高考之后,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带着豪情和激情,以为全体天下都是那么美好。听说那时候谈恋爱时居然会问这样的问题:“你知道萨特吗?”。或者,像《 顽主》里那样,约会时聊佛洛依德。看来,那时候的文艺青年遍及率,好比今高多了。
这样的问答和情景,在如今看来,切实其实是匪夷所思,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可笑。我绝不会这么认为,我只会艳羡、仰起脖子闭上眼,抱负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以为八十年代一开始,是一个侧重于精神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下海做生意成为趋势,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面对各种思潮,人们有些手足无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大概,评判这个已经失落去意义,由于这是一定趋势,无人可以阻挡。
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剩下那部分人必定开始不雅观望、茫然、努力想办法成为那“一部分人”,人们的代价不雅观产生激烈冲突,不知道往后会若何,有些彷徨,这也很正常。时至今日,钱、权已成为社会主 流的代价目标,精神变得不那么主要,人们更关注物质享受,为什么会这样?个人认为导向起了关键性浸染。
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便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面对这样的代价不雅观,我已无语。我想,如果一个人,把赢利当做人生的唯一乐趣,那他一定很无趣,而且,他还很可悲,该当哭他自己。
好吧,让我们回到《顽主》。这个电影,充满了讽刺、戏谑,经典台 词太多,比比皆是。
老爷子哭喊:“都那么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于不雅观:“这公民,可一贯在当家做主啊 ……”
杨重:“人生便是这么回事儿,便是踢足球,大概啊,一大帮人在那跑来跑去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去,可你还得玩儿命踢,由于不雅观众在玩儿命地叫好打气。人生便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喝采儿。”
一男青:“哥们,今儿晚上节目怎么样?”
于不雅观:“这个不能说,您可以自己去看,不过可以透露一点,节目相称粗俗。 ”
男青:“是吗?哎呦!
太好了,哥们儿就喜好俗的!
”
一男青:“哎,哥们儿今儿有舞会吗?”
于不雅观:“有,那请柬上不都写着吗?”
男青:“我们可常常上当,说有舞会把我们诓来了,结果开了半天会什么都没有把我们轰出来了。”
于不雅观:“这回您放心,不但有还是一水儿的Disco。”
男青:“会前有时装演出吗?”
于不雅观:“很精彩的时装演出。”
女青:“舞会有免费饮料吗?”
于不雅观:“有,不过许吃不许带。”
女青:“那还算值。”
于不雅观对在旁的作家宝康:“有什么办法?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它就有‘左中右’ 。”
赵老师问杨重:“哎,你是哪儿的?也是3T公司的? ”
杨重:“我便是一傻“波一”,您甭为我费心。”
赵老师无奈笑答:“哈哈,年轻人总是过低估计自己啊……”
在当时的时期背景下,市场经济成为主导,“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正如杨重说的:“现在的电影都爱起外国名”。在过分关注市场效益之后, “艺术”离它的本义愈来愈远。但是这个电影,却不断地给人带来惊喜,从片首的摇滚乐开始 ,到那段经典的T台走秀,无不透露出它的先锋气质,乃至可以这么说,还带那么一点cult片味道。我无法忘却那个抡起长长发话器架、唱得猖獗投入的人,王迪的《心坎不安者说》,充斥着中国摇滚乐早期模拟的痕迹,包括台风穿着打扮,但胜在歌词啊,“这里的日子啊,它它它它,它并不好过!
!
!
”太爽了,真棒!
!
!
T台走秀那段,看的时候我急速想到了一个词 ——群魔乱舞。各种行业,地主、房客、国军、解放军、京剧、霹雳舞、健美运动员等等等等 ,各色人等,各种阶级,从开始的敌对,到末了的相互呼唤,高谈阔论,觥筹交错,看似荒诞,不可思议 ,实在营造了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这个舞台上,大家平等,这是一个自由的空想之地。大概,这也是米家山的空想。
对了,说到空想,我想起了片中的一个画面。便是日出那幕,那一轮赤色的太阳,背景音乐是大略的几声吉他,很有觉得,让我以为那是充满纯洁的清晨。
在每一个清晨,空想都不脏。
于不雅观、杨重、马青的魅力在哪里?他们不说文绉绉的话,他们说着京片儿,不动声色地诙谐到底,有时候还带点光滑油滑。没有稳定的事情,干着别人不理解,以为是异想天开的 事儿。但最主要的一点,他们诚挚,同时绝不向任何人谄媚。《甲方乙方》依然脱胎于顽主,但是总以为 变了味,便是由于里面的笑点和桥段,不足自然,人为痕迹太重。到了《私人定制》,听说纯粹圈钱,植 入广告800万,打着致敬《顽主》的旗号重复抄袭《甲方乙方》,唉,您能不能别那么无耻?才华啊 ,继张艺谋、陈凯歌之后,冯小刚终于也用尽了。
以是,现如今,我们能做的,便是反复看1988年的这部电影, 这部在文艺复兴高潮戛然而止时,末了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