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公饼是广东省佛山市特色传统名点之一。
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创制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一1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饼。
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

盲公是粤语对盲人的称呼,

广府俚语俗解盲公饼 休闲娱乐

盲为瞎眼,公是男性成人。
盲公释义:男性(瞎子)、(盲人)、(看不到东西的人)。

粤语口语中没有“瞎子”这个词,只说盲人,盲公为瞎眼老头。

虽然盲和瞎同义,但粤语不说瞎,只说盲,瞎子便是盲公,如:

“盲公饼”(佛山一种肉饼)

“盲公竹”(本意是盲人探路的手杖,是盲人探路的竿子。
又比喻不懂路的人的带路人。

“盲公过光雅里”(歇后语下一句冇眼睇哩班契弟)

“盲公食汤丸,下一句心中有数)

“发鸡盲”(看不见东西或熟视无睹。

“盲头乌蝇”(“乌蝇”是苍蝇的意思,瞎了的苍蝇当然就只能是四周乱撞,这形容一个人干事没有操持,瞎碰瞎闯。

有一副经典诙谐诙谐的粤语对联:

“妒女求签,下下摇来妻逐妾;

盲公卖唱,声声吹出妇扶夫。

上联那位“妒女”在神前“求签”,一下一下地摇出的“妻逐妾”,不但是形容摇签声音的象声词,而且还把求签人的内心天下也勾画了出来,这是何等精彩。

下联"盲公”上街“卖唱”,则需有妻子扶着他走路,因此,盲公手中竹笛吹出来的声音,便被制联者奥妙地写成了“妇扶夫”。
它既是盲公夫妇卖唱的声音,又是他们上街的环境,真是声随形至,形从声出,好一幅岭南民间风尚画,其表达的感情色彩无疑是十分丰富的。

盲和瞎虽然是同义,但也有差异。
瞎字是旁边构造的,左边一个目右边一个害,是眼睛害病了的意思,后来变得看不见了。

盲字则不同,高下构造,上面一个亡下面一个目,便是眼睛去世亡了的意思,先天形成的看不见。

根据历史资料,盲字涌现的韶光早,‘瞎’字目前最早见于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522年),“盲”字目前最早见于约春秋晚期所著的《道德经》。

以是有“盲肠”没有“瞎肠”;只有“文盲、色盲”没有“瞎盲、色瞎”,也只有“盲人摸象”不会说“瞎子摸象”;只有“盲人骑瞎马”不会说“瞎子骑盲马”。

大概是由于粤语是继续了古汉语的缘故。
(文/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