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威远台
杨景瑞
在张家口东南方向有个威远台,坐落在桥东区姚家庄镇东榆林沟村落,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现国家文物局立项,既将进行全面修缮、开拓和利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旧貌,把此处打造成张家口的又一处旅游景点。
威远台是建于明朝初期抵御外来入侵的军事楼台,是明万里长城的配套举动步伐。台正面有一古石匾,上面刻有“威远台”三个繁体空心大字,其左侧下方刻有“万历庚寅阵秋之吉立”字样,保存较为完全。威远台的整体布局是:主楼台居中,主楼台东、西两侧中部外延11米向南垒有围墙与南围墙相连,围墙高约七米,而南墙正中有一青砖垒建的半圆型门洞。俯看是一个长44.3米,北宽41.9米,南宽37.4米,主楼台正前方被围墙包围的矩形独立院落。
历经沧桑岁月的风雨冲刷,现在的威远台主楼台整体四墙被青砖包裹,依然岿然耸立。四边围墙原有的外包青砖险些无存,只有部分围墙顶部偶有残余不多的青砖。围墙只剩下夯实的内层粘土墙袒露而立。在南围墙的内侧粘土上,自然成长着五六棵超越围墙的生命力颇为顽强的榆树。
走近威远台,首先看到的是南墙居中的半圆型门洞。门洞宽可并行两马,高却不容人骑马而过,须下马而入。门洞内有木门两扇,平时被铁链大锁锁着。
威远台门洞整体轮廓酷似一个缩小版的坐落于张家口万里长城第一门的大境门。从门洞进入院落,只见一座雄伟、持重的主楼台映入眼帘,这便是大大名鼎鼎的威远台了。楼台东、南、西、北四面青砖墙的中上部分别开有六个长方形且上部为弧形的窗洞。而东墙的正中间开有一门,悬空于地面。
威远台的台前和院落东、西围墙处罚别有一排五六十年代盖的平房,因长期无人居住,几尽破败。
威远台底部四个边长分别为19.5米,顶部四个边长分别为19米,高11.2米,呈俯视平面为正方形立体为梯形形状的墩台。威远台下为条石根本,上为青砖包砌。专业学术名称为“围堡式空心墩台”。要想进入威远台,须从楼台的东侧,被后人用沙石泥土垒起的石界斜坡抵达悬空中的唯一门洞方可进入威远台内部。威远台的内部构造为“田”字券形制。即中央为六人宽的高大十字穿心卷道,四周为四人宽的“回”字形回廊。在十字卷道南北向卷壁,都有一高1.5米小卷门,并有四个规格一样的卷室。
威远台内部颇为称奇的是十字穿心卷道的顶部建造构造。它不用一木一钉,只凭青砖、白灰建造出四条弧线紧密相连为一体的似天女散花式的悬空构造。虽经600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足见当初建造时的设计奥妙和博识技能。
威远台内部的东南角,有一可上楼顶的楼梯出口。上了楼顶,豁然开朗,登高望远,全体榆林一览无余,四周群山环抱,民房鳞次栉比,茶榆公路两侧和东榆林公园绿树成荫,一派秀美风光。
威远台的顶部四周原有垛墙,现在基本无存。全体楼顶杂草丛生,偶有几个探出楼顶的排水槽石,彷佛在陈说昔日的风雨。楼顶的西南角有一石砌一人多高,四周带枪眼的圆型当代堡垒,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时的遗迹。顶部中心立有两根木杆,上面悬挂着两个大喇叭,是现在村落里传达信息的通讯举动步伐。
在威远台顶部中间杂草丛中,袒露几块基石,那是明万历(1573----1620)年间,榆林人所建玉皇阁的根本。曾经的玉皇阁内供奉有坐北朝南的玉皇大帝,背面供奉不雅观音菩萨,成为佛道合一的寺庙。而在紧靠威远台前,建有三官庙。玉皇阁和三官庙,成为了当时榆林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敬拜场所。
听说,每到春节或主要节日,环绕玉皇阁和三官庙,村落民都要组织盛大的社火和敬拜活动。炮竹声声,锣鼓喧天,人隐士海,商贾云集,气氛热烈。现在榆林三村落小有名气的“榆林锣鼓”便是年复一年的历史传承。
榆林和威远台,在明朝属宣府镇镇城统领,宣府镇即现在的宣化区。而宣府镇是明初设立的九边镇之首,扼守北京北大门,计策地位十分主要,威远台恰建在宣府镇城西北柳河川的咽喉之地,确有威震远方的寓意。
据明正德(1505----1521)年间《宣府镇志》记载,“镇城腹里墩台二十三座,守瞭官军共该一百一十五员名”、“榆林海尔凹台(在城北三十里)”,并提及榆林屯东堡、榆林屯中堡、榆林屯西堡。经考证:“榆林海尔凹台”便是现在的威远台,且未创造二次修复痕迹,为明代原迹。
另据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我国著名长城研究学者严欣强师长西席在其《实看宣府镇现存最大的敌楼》一文中所说:“若说最大的敌楼,陕西榆林的镇北台为冠,山西河曲的护城楼为二,张家口东榆林村落的大敌楼(威远台)就算貌不惊人,短缺魅力,但其宽胖仍可拿全国第三。”
我国的万里长城是古今中外最为浩大的人工工程,居天下七大奇不雅观之首。而张家口是我国现行长城最多,时期跨度最大的地区,各朝代长城累计近1500公里,仅烽火台多达1000多个。烽火台,别号烽燧台。是古代传达军事情报的通讯举动步伐。古时碰着仇敌来犯,边防职员点烟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是当时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军情通报办法。
威远台在全国排名第三,在京津冀,绝对是鹤立鸡群,排名老大了。按其体量和规模,威远台绝不仅仅是放点烟火,它还担负着鉴戒瞭望、住守防御、快递驿站、物资仓储等任务。战事不紧时,还在威远台的周围从事农业生产,军民共融。榆林三个村落的建村落史,或许是由于威远台的边守军人与随军家属,在威远台周边居住而形成,这虽是预测,但威远台与三个榆林村落的同生共命绝对是有联系的。
威远台在沧桑岁月中它经历了哪些血与火的磨练或是见证了哪些可歌可泣的壮举,人们知之甚少。民间对威远台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威远台这天本人建的堡垒;有人说威远台是清朝期间的监狱;有人说威远台是其地下直通小辛庄村落后白龙洞的神灵寓所,乃至禁止女人和小孩入内,凡进入者不吉利。
2013年,东榆林村落进行屯子面貌改造提升,各级非常关注威远台。区政府责成区文体局在对威远台进行初步勘察的根本上,约请了张家口市和桥东区领导和专门研究长城文化的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终极确定威远台是建于明初的万里长城的配套举动步伐---烽火台,极具历史和文物代价,随将威远台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威远台上报市、省和国家文物局。
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文物局已正式批准对威远台的修缮工程立项。静默600年的威远台以它古老的历史和较完全的保存形态进入人们视野,并引来部分文物爱好者和游客。
作者简介:
杨景瑞,男,汉族,大专,党员,河北尚义县人。1964年8月生,1980年1月参加事情,原供职于冀中能源张矿集团尚义矿业有限公司宣扬部,现居住张家口市。多年来,文学作品散见河北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冀中能源报、河北地质矿产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工运、长城文艺、当代矿工、田舍女、班组天地、张家口、张家口广播电视报、上谷文艺、尚义文化以及公民号、百度号、今日头条、中国煤矿作家、雪绒花文学、鸳鸯河边、尚义文化旅游等"大众年夜众微信平台等各级报刊网络媒体,至今揭橥散文300余篇。《莜面情结》获首届河北省群众文学创作大赛散文三等奖,《沙城老窖与煤矿工人》获张家口日报有奖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