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虽然对原著内容有所编削,譬如可能是为了过审或者节约经费,把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段精华内容给删除了,好多人物的命运走向也和高鹗所续写的后半部分《红楼梦》有所出入。但是在很多地方,它则改造的是比较精妙的,比如原著中没有明写贾珍扒灰儿媳秦可卿这一段,电视剧为了使剧情更加完善,突出贾珍的“假正经”,秦可卿的悲惨遭遇及尤氏的绝望和无奈,使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体光鲜,便添加了这段公认的情节,从而使得剧情更加普通易懂,也使得宁府的老仆人焦大醉酒后大骂的“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的话有了现实的着落。
比起87版《红楼梦》,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在台词和剧情上看似是十分贴合原著的,由于很多时候,这部剧都是在照着书本念台词,但是这种去世板的虔诚,并没有引来不雅观众的好感,由于这版《红楼梦》并不是在理解的根本上进行虔诚的演绎,而更像是一帮没有灵魂和感情的的木偶在机器的复述故事内容而已,全程都干巴巴的没有触及到原著的灵魂。
在《红楼梦》原著中,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拜访,去找周瑞家的时候,书中写道,“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买卖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耍物件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混闹。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这里并没有交代刘姥姥逮着问的小孩子是男是女,但是到了剧中,便把这个小孩子安排成了一个小女孩,当刘姥姥一开口称呼这个小女孩为“哥儿”时,那种浓浓的时期感和地域气息就显露出来了。
管女孩子叫“哥儿”似是满人特有的风尚,譬如那个满族历史上著名的大美女叶赫老女东哥儿,她本名是不叫东哥儿的,东哥儿只是对她的一种昵称而已。再譬如,清朝比较有名的珍妃,也有一个昵称叫做“珍哥儿”。
那么,87版《红楼梦》中刘姥姥拙见到的小女孩儿叫“哥儿”是编导自作主见加入的吗?实在并不是,由于在《红楼梦》书中曾写道王熙凤的小名儿便叫“凤哥儿”,在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时,也曾写到有一个张家小姐名字叫叫金哥。看明清的小说,管女孩子叫某某姐是十分常见的的,譬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的女儿西门大姐,周守备的儿女金哥玉姐……但是管女孩子叫某哥,彷佛真的是清朝独占的特色了,譬如成于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缘传",除了两大女一个叫薛素姐,一个叫童寄姐外,还涌现了一个女三号叫小珍哥。
有人说之以是人们管王熙凤叫“凤哥儿”和“招娣”之类的意思一样,是想让她招个弟弟来,这种说法实在十分站不住脚,由于书中明明写道王熙凤是有个亲哥哥叫王仁的,她实在不须要再被安排这种义务了。
除了管小女孩儿叫“哥儿”之处,87版《红楼梦》还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安排了一段刘姥姥哄外孙板儿入睡的戏份,刘姥姥抱着外孙板儿,一边轻轻拍打着他,一边给他唱了一段满族哄孩子入睡的摇篮曲《悠车歌》,“狼来了,虎来了,马虎子背着鼓来了……”,在老北京童谣里也有类似的歌词,大约是后来根据《悠车歌》改编而来的吧。
在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起名字时,还给了包小女孩儿的被子一个特写,是用的类似水田衣的那种拼接布料所做成的,水田衣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衲衣,是指修行之人用别人布施的碎布拼接缝制成的衣服。贵族人家给小孩子用这种从百姓人家网络的碎布做成的百衲布被子,也是存了怕孩子担当不住眼下的福泽,要用普通百姓人家的贫苦之物给他压一压的意思。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熙凤虽然在净虚师太面前号称是“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陰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但是由于她这个唯一的女儿十分难养活,总是多病多难的,比巧姐儿大一点的贾兰,就没怎么听说生病过,而巧姐总是隔三差五的,不是积食发热,便是着风发热,还曾出了一次痘疹,在古代出痘是十分凶险的,譬如康熙天子的父亲顺治帝和他的弟弟荣亲王就都是因痘疹离世的。
为了这个十分难养的女儿,连一向要强不信命、不信鬼神的王熙凤也被逼的不得不迷信起来,给巧姐用上了百衲被,还要请出身贫苦的刘姥姥给她起个村落俗一点的名字压一压,以期盼她之后能过的康健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