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村落位于田洪正街庆华十字南约300米处,南临灞河,北靠洪庆塬,有水有川,地貌独特。
101省道(原312国道)从村落正中穿过,田王战备路、西康铁路擦边而过,交通便利。
周边航天四院、北方特种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庆华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为群众生活、市场贸易供应了方便条件。

惠东村落有685户,2920人,分为四个村落民小组。
民风淳厚,激情亲切好客。
有可耕地1340亩。
近几年来,河道抽水站、机井的广泛利用,耕地旱涝保收。
多以桃、葡萄、猕猴桃等果木和蔬菜栽种为主。
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属城郊型经济模式。

灞桥区惠东村村史来了有没有你不知道的事呢 汽车知识

村落名来历

惠东村落原称惠家庄村落,公社化期间分为五个生产小队,1969年第五生产队成为一个行政村落。
而有惠东村落、惠西村落之分。

据《长安咸宁志》载:惠家庄是由于明嘉庆年间,有一姓“惠”的人家在此居住,从而得名。
又有传说东汉期间,汉光武天子逃走南阳,车驾卸在这里,而称“卸驾庄”。

历史沿革

惠东村落以这块头枕东骊,脚踩灞水的宝地招纳四方百姓。
北汉刘旻[mín]天子家族后裔刘福海在明正德年间(1518年)逃往陕西蓝田黑水刘村落,他的后人在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78年)迁徙到此地。
到清朝末年就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的近千人口的大村落。

民国期间,这里定为惠家庄乡,乡公所设在现惠西村落委会所在地(原称老爷庙)。

新中国成立前,惠家庄村落有耕地五千余亩,旱涝保收。
但国民党统治期间,鱼肉百姓,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
饥寒交迫的惠家庄人流落失落所,过渭北、去三原、走富平逃荒要饭,做生意,求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惠家庄乡撤销,纳人灞桥区豁口乡管理。
搞土改,分田地,惠家庄公民过上了好日子。

1953年,罗志宣、刘克明、李寿谦率先在这里成立互助组。
之后,1955年景立互助社,全村落分为五个互助社,1956年改为高等社,1958年景立公民公社,从属灞桥区灞桥公社。
1960年灞桥公社划分成立红星公民公社,从属红星公民公社管理。
文革期间改名为洪庆公民公社,称惠家庄生产大队。
1969年分村落后,称惠东生产大队。
1970年称东风生产大队,1973年又恢复原称。

发展变革

经由60年的变迁,在历届党总支、村落委会的领导下,全村落高下紧密联络,同心同德,发展经济,培植家园,使惠东村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如今,惠家庄村落消灭了贫穷,办理了温饱,大部分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走进惠东村落,一排排装饰全新的二层小楼,一座座典雅新奇的庭院,水泥路修到门前,水龙头安在灶边,电话家家都有,就连电脑、空调也很普遍。
据统计,全村落各种汽车就有百余辆,个中,奥迪、桑塔纳等高等小轿车十余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比比皆是,前几年的拖沓机都已经被淘汰了。

经济培植

几年来,全村落机井得到规复,抽水站正常运营,田间U型水泥渠四通八达,农业构造进一步调整,农业增收办法改变,栽种业、养殖业全面发展。
猪、鸡、鸭喂养和桃、樱桃、猕猴桃、葡萄等栽种业成为大多数庄家的紧张经济来源。
惠东村落原为蔬菜栽种村落,这几年一贯是城市菜篮子的紧张供应点。

惠东村落村落风纯朴,耕读为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村落民联络,和蔼和谐。
多年来,很少有宗族、宗派争斗征象。
20世纪70年代,村落办企业茂盛,惠东预制厂有名遐迩。
近几年来在原集体企业根本上,非公企业也有所发展,私营、民营、个体企业有十多家,个中,民营企业西安永鑫轴件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烟酒副食、餐饮水果等小型个体商户几十家。
全村落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基本达到4:3:3,出外打工只是个别人农闲时挣零费钱的手段。

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惠东村落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尊老爱幼,尊婆爱媳,以邻为善,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风尚蔚然成风;重科技,重教诲,以人为本已成为村落民的普遍追求。
村落里年年唱大戏,小型歌舞会、秦腔自乐班每个小组都有。
锣鼓队、秧歌队、“柳木腿”、狮子龙灯、耍社火、跑旱船,年到头把村落里闹得红红火火…

为了方便村落民生活,村落委会非常重视全村落互助医疗办理;把村落里大街小巷的水泥路都修了起来;把紧张路段的路灯也安装起来了,村落里还添几个公厕……惠东村落一贯在向社会主义新屯子进发。

本村落名人

罗江继:曾任区外经贸(招商)局,党委布告、副局长

康健:曾任文化局副局长,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以上惠东村落村落史来源于中共灞桥区委宣扬部、灞桥区灞桥文化学会、灞桥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共同编写的《灞桥村落史》下。
截止于2008年。

关于更多惠东村落近年来的变革及发展希望各位网友踊跃留言补充。

(文图来自:灞水家园 感谢费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