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时而躁动,时而阴柔,还是一抹转瞬即逝的欢愉,就好像是在听隔壁大婶讲述着诉不尽的人间悲喜事。乐声的每一次抑扬,眼里仿若顾盼到的每处角落,都埋藏了鸟语花香般的希望。
音乐是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卖艺求生,是坦荡的,这时的音乐是他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依赖的心和魂。是音乐强撑着活下去的信念。是音乐保持着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听觉判断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一种神来般的力量,持续扩散着,源源不息。
在这忧伤的流畅婉转,意境深邃乐曲中,不但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在这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旋律中,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豁达,对生命的淡知。
相比之下,审时度势的现代人却很难去体味阿炳心中的那份“静”,不是理解力不够,也不是缺乏勇气和信心,而是迫于另一种无奈,生活压力与情绪浮躁。怎么能不浮躁呢?课堂知识的陈旧过时,面对众多的新技术又无从下手。面对就业的严峻,公务员的吃香,从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待遇的天壤之别,感觉在这个高速淘汰的社会,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了。
篇二:又听二泉映月
又是平静的一天,整理完书包,走过林荫小道。远远的就能看到我每天必须经过的天桥,在那里总有些让我驻足的事情。比如捏面人的阿姨;浇糖画的老奶奶;还有耍猴的大哥哥。离天桥越来越近了,心里有莫名的激动,也许会有更新奇的事也许没有。
这时一声悠长的二胡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循着声音向前看去,对!就是那熟悉的天桥里传过来的。
这二胡声有时如悠扬如佳人献舞;有时如拂水杨柳;有时如小女低泣;有时又像小孩联想翩翩;有时听起来倒像是一声长叹。。。。。
这二胡在演奏的不正是阿炳老师的二泉映月吗,这首曲子我前段时间在QQ音乐里听过,这首带着哀怨,带着跳跃,又带着平淡的曲子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乐曲声中,仿佛树叶都停止了摇动,鸟儿也忘记的鸣叫,匆忙的行人也都停下急促的脚步侧耳倾听着。
在这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中,我随着脚步的移动,渐渐的我看到了这位演奏者。
这是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头戴旧格子的贝雷帽,岁月无情的在他脸上雕刻出一道道清晰的皱纹,皮肤略显蜡黄,脸庞消瘦。可从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却有一股坚毅之气,他身着一套朴素的衣裳。老人端坐在小板凳上,腰板挺得直直的,他腿上架着一把擦得锃亮的二胡,那声音正是从这二胡里飘出。
声音飘过天桥,飘过树梢,飘到每个人的耳朵里,飘进每个人的心里。
老人紧闭着双眼,沉浸在自己的乐声中,丝毫没瞟过一眼过往的行人。
我的内心为这乐声所震动,这是一位老人正用乐声在为我们讲诉着他自己的故事。他在诉说着他坎坷的人生,诉说着饱经风霜的阅历,诉说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诉说着为实现新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最后诉说着他现在平静和安详的生活。
现在的我们动不动就压力大,动不动就被困难吓倒,而这位老人仅用一把二胡就能诠释他的人生,一把二胡一个小板凳足矣!
感谢阅读二泉映月听后感500字-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美德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